杜若总结网整理的课程改革的总结(精选6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1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我校从20xx年秋季开始,在一年级进行了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因此,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并鼓励教师深入细致的进行新教材的课程改革实验,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及时总结,深刻反思,经过研究与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现将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验措施
1、领导身先士卒,参与课改实验。
开学初,我校就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核心成员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研究并制定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实验计划,建立了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实验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特别在使用新教材问题上,给予教师具体的指导,使实验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增减教材,并每月指导教师上一节研究课或观摩课,加强宏观调控。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实验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教材实验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精心选拔,做好岗前培训。
暑假期间,我们精心挑选一些有教学经验、善于研究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一年级各个学科课改实验任务,并派他们参加区级课改实验教师教材培训,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使教师们对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促进了实验教师运用新理念,使好新教材,研究新策略,为课改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导向作用。
(2)重视学习机会,及时了解课改的最新研究动态。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实验教师及其他教师进行新课程教改理论、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进行理论培训,及时掌握课改的最新信息与方法。我们还按时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市、区级的各种培训、听课研讨活动,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改革意识和教学水平。
3、定期召开实验教师经验交流会。
课程教材实验是一件十分艰巨和复杂的工作,光靠教师“单枪匹马”难于取得成功,需要有许多人合作,才能打开局面。因此,我们要一方面重视依托课改专家的指导,一方面要求各实验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发挥团队精神,共同攻关。每月我们按时召开一次试教体会或研讨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述说困惑的机会,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都有展示自己成功的机会,在互助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4、大力倡导反思,不断积累体会、经验和材料。
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载和积累实验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实验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从事实验教学者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全体实验教师每月撰写一篇教学案例,尤其要认真写好课后小结。看成功之处,记下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
近一年来,我校通过以上这些行之有效的实验措施,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课改实验,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实验成效
1、教学观念上有所转变。
新课程、新教材促进了所有参与实验的干部、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认识到新世纪的教育,是以学生的需要和利益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为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
经过一年的探索,通过与实验教师交流、沟通,与学生座谈,并通过大量的研究课、跟踪调查等反馈的信息,我们感觉到参与实验的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树立了“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认识到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条件;注意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地位的转换,教师更多是成为学生学习的观察者、设计者、帮助者,师生更多成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朋友关系;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成功;注意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始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随着新课程教材实验的稳步推进,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观念,不仅被教师们接受,并且开始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正在影响并引导着教师行为与教学实践发生深刻的变化。
2、教材的使用上有所创新。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立足于“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将学科内容与儿童、生活、社会有机地联系、整合,教材内容变得综合化、情趣化、活动化、情境化、生活化。教材的编写为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留有很大的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发展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调、换、融,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寻找秋天》这一内容在语文、美术两个学科都出现了,为了便于教学,二位教师把这同一内容放到一天来完成,首先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去看一看,找一找,领略一下秋天的美景;然后再由美术教师指导学生把看到的美景画下来,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最后语文教师又指导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去读秋天、说秋天。这样的教材重组、整合,拓宽了教材的发展空间,挖掘了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了教材的生动本色,学生也从这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中获益最多。
3、学习方式的研究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力求使学生在责任感、自主学习与生活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等方面有卓越的表现,努力追求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构建开放的基础教育体系,倡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及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主动、更自觉、更活泼、更多样地学习,把课堂与社会,把课堂与家庭结合起来,在更大更广的天地中获得发展,全面尝试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实验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自主性,以我要学的状态投入学习。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老师们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比如:李秀梅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倡导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李冬梅老师的英语课让学生在听、说、唱、游活动中学习;沈振老师的美术课让学生在说说、看看、做做、玩玩、画画的活动中感受、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4、教育资源的利用上树立新的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要树立全新的、大的课程资源观。
(1)积极开发利用学校设施资源。
学校的图书室、专用教室、教学设施、设备、计算机房、校园内的各种花草树木等都是我们进行课程教材开发的重要资源,我们采取有效的管理,让这些资源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如: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关于课外阅读和背诵优秀古诗文的“量”,为了达到这个“量”,我们利用图书室,分班按周进行借阅,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并采取自愿原则,鼓励学生购买《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把开展优秀古诗文诵读活动作为我们的传统活动。同时,通过讲故事、演讲、征文、读书知识竞赛、口头作文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善于学会发现、利用学生资源。
新课改强调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而有些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发现和利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一种可贵的课程资源。如:李秀梅老师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就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元、角、分”,再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学生在发言时不仅能从人民币上的阿拉伯数字辨认人民币的面值,认识国徽及人民币上的人物,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而且还认识了防伪线、防伪标志、盲点,以及有关人民币辨别真伪的知识等等。学生了解到的信息既涉及教材上有关“元、角、分”的知识,也涉及教材之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优生发展与扶持学困生的关系。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和要求,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因为基础的薄弱,参与性、主动性的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得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教学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扶持他们的发展。
2、鼓励肯定、保护自信与客观求是、坚持科学的关系。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强积极的强化,要形成乐学的氛围;要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要舍得夸奖学生。老师们为此很尽心,课堂风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也发现有的课堂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画笑脸、奖红旗不厌其烦;抚脑袋、牵握手甚是入情。可老师的热情并不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呢?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要做到该表扬的决不吝啬,该高歌的决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我们既要注重人文性,关注人的情感个性,又要坚持科学性,实事求是,揭示真理,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四、今后的想法
1、进一步加强学习,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但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条布满艰辛和汗水的道路,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将进一步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的再学习,使干部教师尽快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
2、努力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数量不仅要满足教学的要求,重要的是教师的素质。
一是教师要有广博而又精深的专业知识,新课程教材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以往分科教学形成固定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教育的需要,要创新,要改革,教师就要博闻强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才能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
二是教师要有研究能力,新课程教材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特征给了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教师必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有效地发挥教材的优势特征,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是教师要形成反思习惯,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只有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2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做法上符合这些吗?这里我就讲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同行们探讨,更恳请大家对我见解的批评与斧正。
1、我们来谈谈减负增效的问题。
其实减负增效不应该只说是对学生,一定要对教师是一样的做到才能够真正做到。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减负增效了呢?对学生来说,首先从课程学科的设置来看:在课改之前,高一的新生只有8个学科,就是没有生物学科,其实就是在课改前,学生想真正将8个学科都学好已经不容易了。当然我还是发现,高一的学生的确将8个学科都学得较好的,这不仅要学生有较高的智慧,更要有相当好的方法。然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学科变成了9科。不少的学生真的就是照顾了这科无法照顾其他学科。我所遇到的学生,无论他又多优秀,都给我的答案大同小异:总感时间紧,每天就在不断的赶作业。其次从每个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我是教数学的,我这里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来加以说明。数学课改前的第一学期的内容就是三章:《集合》、《函数》、《数列》。至少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总还感觉到:这些内容能够在一学期中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课改以后,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明显增加了,内容有:《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四章内容,当然还要感谢市教科所的领导们非常了解情况,为大家减轻负担,把《三角变换》没有列入全市期末统考的范围。同时在函数部分还新增加了《幂函数》的内容。在其次是四川的高考在命题上怎么命?没有谁能够明确的告知的事情。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还是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课后的作业指导上,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的理念和意识。从这样的一些层面分析:所谓课改的减负问题还真成了有的老师说的减负就是加正的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在减负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正如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和不讲”的问题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学生不能象成七那样,讲不讲都没关系。教师理念要慢慢改。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群体。初中教师那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就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只是改变高中教师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高中教师在不能改变更多的现实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还是要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解读》,从中找到改变课堂的要素,尤其要找的是:我们再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够体现我们的课改的真正精髓。
再次,教师们要发扬合作与团结精神。真正做到充分的集体备课活动。在备课活动中不仅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做到集体认真研究课本,对教学起好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第四,对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的研究,教师要洞察高考的方向和趋势。不仅在备课组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同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还要不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搞清楚每一堂课中的,讲、如何讲、讲多少等的问题。这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益,在指导学生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2、谈谈评价方式。
其实,我们搞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评价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可以说到现在都没有一套评价方案是很好的。其实,我在这里谈得评价方式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或学校的的评价。首先,我们来探讨对学生的评价。要分为几个方面的来讲,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一个评价方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的评价,学生交来的作业,教师的批改和评语,也是一种平时的评价。学生参加一个阶段的学习,参加的阶段学习考试得到的结果也是一种评价。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就是高考一次来一个终结性评价。除后面的终结性评价以外,我们老师在以前不少老师没有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其实我建议作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最好是一种鼓励式的,发现优点式的评价起到的效果会明显一些。高考的终结性评价,对我们老师来说。是没法改变的。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来说,现在各地的搞法,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专家讲:学生的一次成绩好坏能够评判一个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的水平和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一个学生的将来的法杖潜力?对现在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型,教师的特能讲,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多的体验参与的一种意识。高考的评价方式没有变,无论怎么改,同样不能改变学生学习教师特能讲的方式。不改变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学校和老师更多更看重的是:学生高考的成绩。在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经常说:不能拿高考的成绩比较学校和学校的好与不好,但是,实际能做到吗?现在,不用高考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衡量一个老师,那么,有用什么来衡量更好呢?每年高考成绩发下来以后,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又要统计,进行一定范围的评比表彰,这又是符合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得课改理念吗?
在教师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要以为教给学生多记得几个公式,多记得几个结论,这个老师的水平就要高。对教师的评价能不能看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的教书育人中,重点可能还应该是育人。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3
我校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开展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协作式课程实验,积极营造有利的课改氛围,整个实验的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校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中,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现将几年来的实验工作分下面几个方面总结:
一、领导重视,身先士卒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的实验,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的管理,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小组,由校长牵头担任组长,副校长、主任分别担任副组长,具体分工负责各科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组下设组员,分别由教学骨干组成,在全体教师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我校第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探索研究中,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课程改革的涵义。
一开始,对于何谓课程改革,一部分教师就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走进了误区,以为只是换换课本教材而已,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中摒弃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就是课程改革。学校的领导小组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学校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专门订阅了有关的书籍、资料,先后多次请来县教研室权威人士到我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培训和指导。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组织有关教师到县内外学习,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研究学习和讨论活动,使老师们认真的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了解人教版的学科教材的特点、编写意图,通过旧教材、新大纲与新教材、课程标准相对照,让老师们明确课程标准与新大纲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标中系统地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教师们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的真正涵义,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活动。
我们还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的观念中做到三个转变:即教学目标上实现从获取知识到发展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转变;教学地位上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教学方法上实现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的转变。参加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们教育观念转变了,在教学中有较完整的教学思路,如:现在我们学校大部分备课、上课、提问、辅导、课外活动,都注重考虑如何体现课改精神,教师们的深入研究,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实施课改的气氛。
三、抓好特色,参与课改
要想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靠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几年来我校以校本培训为主,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开展了三项校本培训活动。
1、实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每学期教研组根据周次及学科排出备课一览表,按表依次活动,并制定教研活动登记表从内容、参加人数到中心发言人,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由备课组长如实记录。学期结束,学校检查登记,整理归入学校继续教育综合档案。
2、开展讲、听、评课活动。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上一节研讨课,这已经成为我校常规,课改组的老师则必须上2节以上,在听了老师们的评课后,要写课后反思。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总校课堂教学比赛。强调参赛教师在课的设计中体现课改精神。我校先后多名教师进入了决赛,他们的课都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如李敏艳老师上的《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又如王秀环老师上的《百分数》,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激起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但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更懂得了学习的方法;印志娟老师上的英语课,大胆创新,课堂上通过电教手段,现场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能在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用英语。
3、提倡反思和研究。科学探索的源头在于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于教师能感悟教改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价值判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总是在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特案,只要学会反思,就一定能找到问题,并进行探究。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教学探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每一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都值得反思;每一个教学突发事件,也值得反思;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的独特性,更值得反思。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期望与现实之间总有问题可供反思;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在理论的选择与实践的整合之间也总有问题可供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和探究问题,就会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形成对研究方法的需求;就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情景和教学案例,选择改革思路和教学对策;就会自我评估改革成效,产生思考和写作的激情和冲动,就会在理的问题解决之后又感悟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在教学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反思和探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四、以研促教,深入课改
课程改革实验的本身就是科研过程。因此要求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后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并把课程改革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新课程的理念思想指导课题研究。教师们针对课改实验中的难点问题成立了《在喜爱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研究》两个课题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并顺利通过市级教研部门验收,而且参与研究的教师发表的论文、阶段性总结、结题报告等都获得了市级奖励证书。
五、初见成效,积极推广
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却充分显示出课程改革的强大生命力,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较快,掌握了课改的教育教学理论规律,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课改工作的骨干。教师们所撰写的多篇论文,案例分别获得国家、省、秦皇岛市以及县局的奖励。
2、学生学习思维活跃,创新意识浓厚。在学校开展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喜爱创新型的课堂学习,学习成绩更上一台阶,而且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能力等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六、问题与反思,正视前进中的困难
几年来的课改工作,记录了我们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记录着我们的问题与反思。
1.观念更新仍需持续努力,重点是加强校长培训解决部分领导教育观念根本转变的问题:
2.配套资料尚不完备,学校应解决与新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及教学用具问题。
3.教师的专业能力仍需不断提高,在加强校本培训的同时,学校应解决好如何根据课改进程解决后续的培训问题。
4.学校应解决处理继承与发展,知识与兴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人文性与工具性,评价与考试等关系问题。
5.加强实验资料的档案建设,解决学校实验记录不够翔实的问题。
6.加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开发研制指导力度,解决各校所开设的课程地方性与学校性不明显的问题。
几年来的课改工作,我们先后市、县区领导和教师的检查调研和参观学习,他们对我校的课改工作的许多方面都给予了肯定,这对我校的课改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在我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满怀信心,齐心努力,克服困难,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稳步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我们将不骄不躁,继续以科学的、系统的科研方法、勇于创新的精神,力求在今后的实验中深入研究,抓出实效,真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4
20xx年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在丹江口市教育局和教研室的统一部署下,在我市如火如荼的开展着。面对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全镇教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一年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课改工作
根据《20xx年课堂教学改革每月工作要点》的安排,结合浪河中学、浪河小学、青莫小学和四河小学各校实际,在开学伊始就召开全体教师学习市教育局关于印发《丹江口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会议的通知,全镇中小学迅速成立了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并结合各校实际拟定了《 “一管四学五法”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和骨干教师反复学习讨论并修改,最后形成定稿。中心学校深入各学校督导落实,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在会上对参与课改的教师都作了专题培训。在落实阶段,中心学校成立了以叶永立为组长,其他组员为成员的课改巡视小组,每周深入各校随堂听课,对发现的问题总结通报并及时整改。全镇上下积极参与课改工作,形成了深化课改的良好氛围,确保了我针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理论学习,强化课改教师培训
1、针对教师进行“一管四学五法”课堂改革理论培训。为了武装思想、提高认识,使老师们理解什么是“一管四学五法”,怎样创建“一管四学五法”的高效课堂,中心学校组织全镇中小学教师学习了市教研室下发的《“一管四学五法”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一般操作要领》及《“一管四学五法”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的专题培训,确保所有任课教师人人参与培训,个个掌握课改的核心理念。
2、帮助教师学会编制和用好导学案。三至九年级有市教研室统一印发的导学案,学校根据上一学期导学案的使用情况,分学科组织
教师学习《关于对导学案使用检查细则》,让教师进一步明确导学案的二次生成和教学反思的要求。一二年级没有统一印发的导学案,浪河小学组织教师学习相关导学案编写知识,让老师们进一步掌握导学案的特点、作用以及与教案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导学案的基本内容、编写原则及方法,自行编写使用导学案,为推进课改工作扫清了障碍。
3、外出学习,现场考察。为了更好更快地吸取成功学校的课改经验,使课改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中心学校大力支持并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人每学期要自学课改文章,积极探索新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督促并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学习,积极撰写反思。这些培训和现场观摩使全体教师对“一管四学五法”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实践新课改,加强课改系统管理
1、注重学法指导。针对在“一管四学五法”课堂改革的创建过程中暴露出的学生不会课前预习、不会使用学案自学、合作竞争意识淡薄等不良现状,将“养成教育”主题活动以及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课堂教学改革体系融为一体,并将每节课的学习过程细化为“自学,合作、倾听、展示、评价”五大环节。每位任课教师根据各学习小组的情况进行及时量分评价,真正做到了一日一统计、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表彰、一期一总结。各班利用晨会、班队会时间还专门进行学习方法讲座,为学生详细介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展示等学习环节的基本要点和学案的使用方法,为学生较快适应课改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2、落实组长培训。根据课改的要求,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各学科教师对各个小组长进行培训,培养组长的协调、分工、管理和合
作的能力,并有针对性的对其中个别小组进行特殊辅导,促使该小组迅速成长,从而带动其它小组共同进步。除此之外,课任教师与班主任还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等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管理,为实施“分组联动、高效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注重过程管理。首先各校成立课改日巡查小组和课改评审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并亲自参与巡查活动。为认真落实教育局文件精神,积极配合市教研室推进的“一管四学五法”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特制订此量化评分细则。每学期各教研组由教研组长牵头组织人人讲节课改示范课,组内评选后推荐1名教师,由学校组织考评小组对这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和导学案的生成情况进行考评,评选出课堂教学改革之星。评为星级的教师要将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想法、做法和经验在教师会上进行交流。每日由学校课堂教学领导小组成员不定时的对班级的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巡课,在中心学校的督导下,各校的质评巡查愈加常态化。
四、初尝成果,坚定课改研究信念。
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较大转变,点燃了教育幸福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育教学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师角色得到了切实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相当一部分教师构建起“一管四学五法”高效课堂的模式,成为课堂改革的先行者。
2、学生逐步适应构建“一管四学五法”高效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并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接受和认可。很多学生表示喜欢现在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竞争合作意识、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切实提高。学生负担过重、厌学现象有一定程度好转,学习兴趣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大幅提升。
3、学校逐步形成了服务课改的管理机制。“一管四学五法”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即成长,学校必须为儿童的成长创设和提供条件。“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校园文化正在全镇形成。值得一提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评价,已与中高年级实现了无缝式对接,“自学,互学,展示,评价,倾听”五大学习环节的量分,不仅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进入中高年级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使每位任课教师都能熟悉评价方法,按照“一管四学五法”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运作。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年的课改实践已经过去,在借鉴方法、积极实践、形成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客观的发现一些问题和困惑。
1、部分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能力培养,学习方法等缺乏有效指导,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个别学科教师因年龄偏大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较低,在课堂实践中,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与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外派各校骨干教师到名校实地学习课改经验,真正感受课改的文化精髓。
2、课改经费投入少,不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课改所需硬件上面既然统一标准要求,建议统一配备。例如小组组牌质量差、易损坏、使用时间短,更换频率高;导学案一张张很难整理且不易长期保存,建议将导学案统一印刷装订成册。
“一管四学五法”课堂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而又意义深远的工作,在实践和摸索过程中出现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我们要客观冷静的看待问题,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会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的迈进。我们坚信,在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在我们全镇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们浪河的课改工作一定会硕果累累!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5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身为一名人民教师不管从学生角度出发,还是自身而言都应该学习新课程改革、并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更好地学,而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就是是一种个性化行动。确实,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不是教师的教学,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作为教师并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学习请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来。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不管是课堂里还是课堂外,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一、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1.多设计开放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
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很多时候大可不必在答案上力求统一。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比如教学《爷爷和小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么问:“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课堂上的学习,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回答。
2.多强调自读反思
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来不断强化“自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为了巩固拼音字母的发音,教师可采用多种练习方式,像找朋友、拼读比赛、拼音节、摘苹果等游戏。生字教学我苦苦想不出办法,学生却能一语道破,所以何不让他们当当小老师呢?
二、课堂外,生活中学习
“实践出真知”。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亲口尝一尝,亲自试一试,更能真切地获得感觉了。《课标》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先进入文本,再跳出文本走向生活,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是让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自选商场》和教学《分类》课前,要求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超市走走,看看超市中商品标签的式样、内容、排列;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中可让学生摸摸、玩玩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通过触摸,直接体验物体的形状及其特征。
三、小作业,大文章
1.少些机械性练习,多点自己思考
机械性练习虽可以加强陈述性知识的记忆,解决知识的贮存问题,但它容易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成为死的、惰性的知识,难以灵活应用。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作业设计,以课本为中心又不局限于教材,强调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作业来取代虚拟情景问题的解决,可以促使作业功能从识记为主向理解运用发展,从而使学生掌握可以灵活应用的知识。拼音学完之后,我就每天让孩子们用拼音写一句话,想些什么些什么,完全自由发挥。学生在思考中作业,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
2.真实生活中的作业
收看电视节目,参加社会活动、体验实践生活、阅读课外书籍是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变成语文学习的场所,使消遣性活动成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活动,促进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在积累、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识字这块内容中,教师可让学生专门用一本本子摘录广告、商场、书籍中的字词,并请教家长或老师,理解它们的意思。
3.因材施教,作业分层。
“因材施教”,在作业中也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变单一性作业为多层次性作业。如果个别学生有能力写,那就更好了。在多层次作业实施的同时,各种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四、鼓励表扬多一点,学生自信多一点
1.以父母的眼光来欣赏
作为教师,应该像父母一样,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学生,把学生的每一个新的动作,每一句新的语言,都注以不同的诠释,尽显学生的个性。
2.以朋友的身份来交往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来交流。一般来说,朋友之间以信任为主。当教师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们后,就能进一步把评价落到实处,更设身处地地进行个性化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更有个性化的张扬。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课程改革,我们才刚刚上路。所以在摸索中前进,前进中成长吧!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6
我校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开展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协作式课程实验,积极营造有利的课改氛围,整个实验的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校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中,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现将几年来的实验工作分下面几个方面总结:
一、领导重视,身先士卒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的实验,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的管理,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小组,由校长牵头担任组长,副校长、主任分别担任副组长,具体分工负责各科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组下设组员,分别由教学骨干组成,在全体教师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我校第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探索研究中,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课程改革的涵义。
一开始,对于何谓课程改革,一部分教师就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走进了误区,以为只是换换课本教材而已,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中摒弃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就是课程改革。学校的领导小组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学校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专门订阅了有关的书籍、资料,先后多次请来县教研室权威人士到我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培训和指导。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组织有关教师到县内外学习,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研究学习和讨论活动,使老师们认真的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了解人教版的学科教材的特点、编写意图,通过旧教材、新大纲与新教材、课程标准相对照,让老师们明确课程标准与新大纲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标中系统地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教师们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的真正涵义,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活动。
我们还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的观念中做到三个转变:即教学目标上实现从获取知识到发展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转变;教学地位上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教学方法上实现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的转变。参加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们教育观念转变了,在教学中有较完整的教学思路,如:现在我们学校大部分备课、上课、提问、辅导、课外活动,都注重考虑如何体现课改精神,教师们的深入研究,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实施课改的气氛。
三、抓好特色,参与课改
要想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靠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几年来我校以校本培训为主,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开展了三项校本培训活动。
1、实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每学期教研组根据周次及学科排出备课一览表,按表依次活动,并制定教研活动登记表从内容、参加人数到中心发言人,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由备课组长如实记录。学期结束,学校检查登记,整理归入学校继续教育综合档案。
2、开展讲、听、评课活动。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上一节研讨课,这已经成为我校常规,课改组的老师则必须上2节以上,在听了老师们的评课后,要写课后反思。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总校课堂教学比赛。强调参赛教师在课的设计中体现课改精神。我校先后多名教师进入了决赛,他们的课都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如李敏艳老师上的《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又如王秀环老师上的《百分数》,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激起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但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更懂得了学习的方法;印志娟老师上的英语课,大胆创新,课堂上通过电教手段,现场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能在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用英语。
3、提倡反思和研究。科学探索的源头在于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于教师能感悟教改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价值判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总是在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特案,只要学会反思,就一定能找到问题,并进行探究。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教学探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每一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都值得反思;每一个教学突发事件,也值得反思;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的独特性,更值得反思。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期望与现实之间总有问题可供反思;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在理论的选择与实践的整合之间也总有问题可供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和探究问题,就会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形成对研究方法的需求;就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情景和教学案例,选择改革思路和教学对策;就会自我评估改革成效,产生思考和写作的激情和冲动,就会在理的问题解决之后又感悟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在教学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反思和探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四、以研促教,深入课改
课程改革实验的本身就是科研过程。因此要求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后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并把课程改革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新课程的理念思想指导课题研究。教师们针对课改实验中的难点问题成立了《在喜爱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研究》两个课题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并顺利通过市级教研部门验收,而且参与研究的教师发表的论文、阶段性总结、结题报告等都获得了市级奖励证书。
五、初见成效,积极推广
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却充分显示出课程改革的强大生命力,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较快,掌握了课改的教育教学理论规律,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课改工作的骨干。教师们所撰写的多篇论文,案例分别获得国家、省、秦皇岛市以及县局的奖励。
2、学生学习思维活跃,创新意识浓厚。在学校开展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喜爱创新型的课堂学习,学习成绩更上一台阶,而且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能力等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六、问题与反思,正视前进中的困难
几年来的课改工作,记录了我们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记录着我们的问题与反思。
1.观念更新仍需持续努力,重点是加强校长培训解决部分领导教育观念根本转变的问题:
2.配套资料尚不完备,学校应解决与新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及教学用具问题。
3.教师的专业能力仍需不断提高,在加强校本培训的同时,学校应解决好如何根据课改进程解决后续的培训问题。
4.学校应解决处理继承与发展,知识与兴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人文性与工具性,评价与考试等关系问题。
5.加强实验资料的档案建设,解决学校实验记录不够翔实的问题。
6.加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开发研制指导力度,解决各校所开设的课程地方性与学校性不明显的问题。
几年来的课改工作,我们先后市、县区领导和教师的检查调研和参观学习,他们对我校的课改工作的许多方面都给予了肯定,这对我校的课改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在我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满怀信心,齐心努力,克服困难,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稳步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我们将不骄不躁,继续以科学的、系统的科研方法、勇于创新的精神,力求在今后的实验中深入研究,抓出实效,真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7
时间如流水,转眼半年过去了,回顾过去的半年,我校在上级的领导和业务指导下,认真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何抓好课堂教学作为我校课改的重点,经过老师们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采用先提问,再让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易于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至本期以来我校改变了这样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再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动手实践,激活思维
思维来源于实践,只有思维得到发展,能力才能提高。“让学生在做中学”,就是要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自立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这样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才能协同参与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喜欢、乐意,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活泼,而且能激活大脑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例如杨圣志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客厅的长和宽,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多少块,如果每块地砖2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但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主动探究,促进学习
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既把书本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的认知结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任何教师都包办代替不了,必须由学生参与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引入教学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同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接受新识。如蔡飞在教学“年、月、日”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前请学生自己去收集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必须有1996年、20xx年、20xx年),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小组讨论,最后得出年、月、日之间的普通规律,既不管年份的变化,而31天、30天的月份始终是固定不变的,只有2月份的天数例外。在收集时有意让学生收集1996年、20xx年、20xx年的卡片,是有意安排了平年、闰年,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的情况,设疑激思,让学生在思考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实际操作,自己制作一张下一学期的校历,经历了知识的发展过程,揭示了年、月、日的规律,建立起知识结构,丰富了表象,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新识的精神,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点拨,掌握策略
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师的作用是用“教”的外因去调动“学”的内因,是“主导”而不是“主宰”或“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在自我尝试,集体协作都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就要在知识错误、理解疑难、思维章碍、方法不当等处起到“点拨”的作用。这里的“点拨”有别于对方法、结论的直接传授灌输,而是先用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向老师置疑提问,萌发学生问题意识,了解学生思维障碍的关键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加以暗示、点拨。如在语文生字教学中,先试着让学生在未学生新知识的基础上试着自由地读,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难读的生字,如男字方该怎样理解,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就会提出“在远古时代,男人在田间劳作,则男字可折为田字和力字”的猜想,后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在这种教师点拨下使学生受到鼓舞,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情趣昂然,并且在观察、思考、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
总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会学、能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在课改中,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校在这方面做得还离领导的要求还远,在今后的工作,需要加倍努力。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8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设计好的教学情境,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题型,实现现代教学技术与数学的整合等,可以充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进人最佳思维状态,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可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首先都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要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组合,在小组内部责任要确定到每个学生;其次要注意调控,按照最近发展区原理,循序渐进,通过设置分级学习目标,让师生在合作学习中都要有作为,开展有效地讨论。
2、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当今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信息渗透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的时候,当创设隐喻和类比的时候,当给学习者提供能够使其产生与其个人相关联的问题的机会的时候,学习者就能够进行理想的学习。赫尔巴特等也提出,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人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高中数学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我们强调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我们认为,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能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要从教学目标和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忌牵强附会。
3、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题型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我们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包括概念形成、结论的寻找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改变那种忽视这一过程,过分强调应用的状况,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有意设计创新性的新题型,改造旧题型,使练习、测试与培养开放思维相结合。另外还要注意将数学学习与现实世界、学生的数学现实相联系,不过早进人封闭性的演绎推理,在重视数学知识产生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实现现代教学技术与数学的整合
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质量也势在必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数学的整合,是解决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十分突出的优点,如声、文、图并茂,动静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因而大大增加了课时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相反会越来越有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们的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9
开学初,学校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变改革的热潮,最近我听了圭峰和福建大田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在网上还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了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象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在我的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也想过用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总是在思想上有所顾虑,担心学生不会学习,担心学生学不好,担心把学生给耽误了,担心课时紧,任务重,没法完成被学期的教学计划。另外,我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玩大于学,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着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败又怎样来弥补?
我平时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过观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我发现我把学生管得太死了,总是规定学生做我教过的操作,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9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班-54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3、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4、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四、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电脑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在转差促优上,我也注意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发展。
4、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自考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年级组工作等等。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1、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多不同与其它学科特点的特殊学科,由于学科教学发展较缓慢,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工作收效不是很大。
2、我校是从本学期才开始信息技术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不能按时结束课程,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建议学校在以后的学期中,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教学课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部分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有畏难情绪,不善于动手操作,影响了今后的学习。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10
参加这次的培训,我也是感受到作为高中的老师,的确有挺大的压力,但是在这压力之下,成长也是会更快,收获也是会更多的。此次的培训也是听老师讲了很多,自己也是有一些体会。
的确作为高中的老师,面临的是学生的高考,即使是教高一高二,其实也是有着一些压力,希望学生们学好,从而有更好的'基础和准备去面对这人生非常重要的时刻,去考取好的成绩。此次培训,我也是清楚,也是要为了之后自己进入高三教学而做好准备,随着班级一起前进,从高一到高二的教学,自己也是变得更为成熟和稳重了,对于教学的方法也是有了很多,自己做好了工作,但是在此次的培训里面确是可以看到自己其实和优秀之间还是有蛮大的差距,要继续努力去进步的。特别是老师讲课的时候,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于重点的把控,有些是自己做不到的,我也是在此次的培训里感受到,学到很多,让我清楚做好高三的教学不容易,但是也是在这些培训里面让我更有信心了。老师也是讲了很多高三教学的要点,我也是要去认真的体会,在之后工作里头运用好。
对于高三的教学,不但是学生有压力要去复习好,同时对于我们老师一样的也是有很大的压力,而在教学之中自己也是要懂得去缓解压力,并且多去和学生沟通,尽量的化压力为动力,让复习更加的主动和积极,而这也是我们要去继续做好的,此次培训里面老师也是讲了很多关于如何释放压力,如何去和学生沟通的技巧,我也是更懂得了,毕竟在高一高二的时候虽然也是有一些压力,但是并不是那么的大,而且学生也是有体育课,有其他的课来释放压力,不像高三,基本整年的时间都是会在复习之中,休息的时间少了很多,不但是环境如此,同时自己也是会在适应环境过程之中去给自己添加压力,也是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好他们才行的。
经过培训,我也是更懂得了作为高三的老师,真的有挺多的事情要去做,有压力不过也是更有动力,我也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会去把学生教好,带他们去考出理想的成绩,从而迈入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我也是要不断的积累经验,去得到成长和收获,工作之中继续的去学,去把此次的培训所学融入到实际工作里头运用好。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11
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从国庆节后的推进至今,已有一月之久。从课改资料的检查、听评课、集备等逐项活动的开展中,我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虽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要想课改得以向纵深处推进,把发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一、缺失小组展示的重要环节。
此环节正是尚美五步教学模式中的“展”这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达成学习目标?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学习小组整个团队汇报展示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并对此环节中的生成性问题进行引导、点拨,帮忙学生总结归纳。同时,注意要使用学校既定的规范化的语言模板,帮忙引导学生构成规范化的语言。有些教师,在整个课堂的过程中,仅有合作学习的形式,而没有对学习成果的显示。同时,此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讲台此时应成为学生展示合作成果的舞台。学生的思维本事、合作意识、语言表达等本事应在此得到锻炼与提升,自信心得到培养。
二、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指导不够。
教师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当小组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需要教师恰当地指导。经过对各小组合作活动的指导,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活动情景及掌握状况如何。可是在有些课堂中,教师对小组合作活动的指导是不够恰当的,还有的教师只注重指导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景,对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等方面基本不予以指导。课堂中,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都能反映出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科知识的掌握情景,对于合作技能方面只会稍微带过。
学生缺乏合作技能,不会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合作的技能和技巧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学生的合作技能主要包括表达本事、倾听本事、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本事、吸收与保留意见的本事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本事等。有些学生既信任合作学习又愿意合作学习,但并不明白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如:有的学生讨论分工就花很多时间,自主学习后的讨论,往往你一言我一语,磨磨蹭蹭,慢慢腾腾。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一样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有的小组也有分工,小组长、督察员、发言员等,但他们没有各司其职,工作很混乱,他们没有掌握自身职责的工作技能,不知该干什么。还有的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做小动作,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或过于喧闹,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组内分工不合理。
小组内合理的分工即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我负责完成的任务,仅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小组的任务。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非如此,小组内分工不合理的现象时常发生,主要有以下三种情景:
1.小组内无分工。
很多合作小组内没有分工,教师宣布活动开始,组内成员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你一言我一句,各说各话,场面十分嘈杂,根本听不清彼此在说什么,此情景主要集中在中段。活动一开始,小组的成员都在发言,毫无秩序,不明白彼此在说什么,没有小组长或秩序维持员来协调大家的发言顺序。而到了活动的后半截,小组成员要不各说各话,要不就是无关行为,小组的合作活动是无效的。由此不禁想到,经过小组合作学习的使用,小组在发言时应当构成了必须的顺序,每次由谁先发言,之后是谁等等,应当构成小组活动的一些规则。
2.小组内分工不全。
在有些合作小组中,并非每个成员都有自我的主角,而是仅有少数几个人有主角、有分工,剩余的小组成员则没有相应的分工。
3.小组内有分工无合作。
还有的小组内是有分工的。在很多的课堂中,教师把分工的`权力交给小组长,组员先说自我想做什么,然后由小组长协调、分配组员的各项任务,这种方式很好。但由于小组长或成绩优秀的学生的霸权,开始合作活动后,情景则不一样了,这些学生一人多职,忙得不可开交,其他组员则身无一职,轻简便松,无事可做。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把握不当。
从听评课反应的情景来看,教师对小组合作活动时间的把握不当,主要有三种情景:
1.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大部分教师在宣布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没有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一些反应缓慢的学生还没有想到怎样做,就被反应敏捷的学生“带跑”了。时间一长,这可能就会导致反应缓慢的学生构成惰性,不积极思考,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没有自信心。
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短。部分教师不能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活动的时间。为了能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当学生还在激烈地讨论、交流时,教师就强制性地结束了小组活动。
3.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长。部分教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长,学生交流完毕之后不知如何安排剩余的时间,于是在小组内嬉戏、打闹,做一些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
五、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不合理。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能不能正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仅有当学生明白任务是什么时,才能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在什么情景下研究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如果是很简单的问题,在一齐合作是浪费时间,学生不会喜欢的。仅有不一样思想撞击的情景下,不一样思维、不一样观察视角下学生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情景下,这就需要交流,这个时候比较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教师在课前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时,必须要注意到要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景。也不是什么环节都要用小组合作学习,有些任务的设计还是不利于学生小组开展合作活动。
六、对小组缺少持续不间断的评价。
小组的凝聚力不强,小组间的难以构成抗衡的局面,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没有给予正确的评价操作。这个是目前最大的一个问题所在。班主任要注意协调科任教师,将班级分组情景及时用小组建设情景一览表的形式告知每位教师。在小组的评价上要及时评价、及时记录、及时沟通反馈、及时总结评价,并在班级内给予必须的奖利,减免作业权、优先坐位权、优先站队权(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莫大的荣耀)。这是前期很多班级在此问题上存在的最大不足之处。同时,每位科任教师也要提高认识,要及时关注提问,更多是针对整个学习小组,要及时落实记录对小组的评价。在前期检查中,更多三四节课的记录评价缺失。
教科研活动月的号角已经嘹亮吹响,全员赛课活动的帷幕也已循序拉开,让我们在课堂教学的竟技中彰显教师智慧,在课堂教学的观摩中百花齐放,尽显个人风采,实现我校课改工作与个人专业发展的双赢!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12
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三年,我们信息技教师首先接受了新课改理念的洗礼,认真解读和领悟了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并以新课程为指导,努力改变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在以促进学生能力为中心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以课堂为主渠道,转变过去教师授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唯一目标的传统模式,变为更多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信息技术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理论知识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理论知识点,学生不但学的很乏味,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记忆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完成答题就会出现flash小游戏,分数越高,游戏越好玩,学生们为了能玩上更好玩的游戏,就认真答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自然掌握了理论知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而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生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从上学期开始结合我校生源少、基础弱的问题,在初一年级开展了一系列教改实验。引入“洋思”“黛溪”中学的成功经验,以新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与以往的初一年级相比,精神面貌好,学习氛围浓。
我们还组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开展教学评析活动,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意图,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情景进行诊断性研讨,老师们根据新课程理念,联系自己的教学经验,互相争议,碰撞交流,共同提高。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 ——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求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关注学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带动学习方法的生成;教学效果是否使学生学有所获等。我们提出了“五个一”的做法,即读一本教学理念书,上一节示范课,定一个研究课题,写一篇论文、反思或报告,做一个课件,引导老师从一个个单项任务中去落实科研工作,形成“工作——反思——改进”的研究习惯。
我们相信,在新课程改革中,通过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学校领导的不断努力,教师们观念的进一步更新,管理制度的日趋完善,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定使我们乘着课改之舟,乘风破浪,一定会早日到达胜利的彼岸。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13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转眼间一学期已悄然结束。一学期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县教育局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广泛地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现将一学期新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我校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校教师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4、重视课改,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课改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自我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之外,还注意了解最新信息,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注意兄弟校之间的探讨与交流。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在进行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式分析,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2、为了使我校教师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一学期来我校要求每位教师上好5节公开课,并进行课后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一直与本乡兄弟学校开展联片互动,形式多样,尤其注重公开课教学和教育教学心得交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1、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2、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把鼓励、微笑、赞赏带进课堂,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改革实验中,我们要求教师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听取他们对我们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
4、为了深入贯彻充分发挥孩子创新意识和潜能的课改思想,在校内成功组织了书法、绘画、第二课堂活动技能汇报表演,全校师生全员参与,使课改工作生龙活虎。
四、开展校内教学、说课比赛
我校在每学期开展教学、说课比赛各一次,中青年教师互相学习切磋,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从而推进我校落实新课程的步伐,发现培养人才,树立典型,推动教学工作向前发展。
五、课改中的一些问题和疑惑
1、师资力量不足。
2、课改工作中,家长不理解,从而失去了一些必要的支持。
3、学生的知识面窄,农村缺少知识来源,在短时期很难有较大的改革,教师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一些专业知识等很难得到详细的资料。
4、对学生的引导和课堂的调控也有一些难度,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漫无边际,在限制时间内很难达到讨论目的,无法保证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实践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念,目前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14
新课程改革给我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我们每位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的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教学气氛浓厚、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我们不断地思索并追求着:“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成长气息的课堂上张扬个性,自主创新,让教师在充满挑战,勇于创造中开发学生智能,塑造学生人格”。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二年级备课组积极投身课改,实践新课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课改活动。在这一学期里,经过培训、研讨、实践、小结、反思等几个阶段,我们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由接受到理解,由认识到实践,由探索到研究,逐步深入。总之,新课改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我们以新课改的理念武装头脑、转变观念。
一、我们的认识
1、对教学观念的认识。
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先要用新理念武装自己。我们认真阅读了《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育》等书刊,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以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进一步转变了教学观念。
2、对教学方式的认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达到的,面对未知的探究,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相互合作启发不可缺少,转变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低年级的模仿教学能使学生有成就感,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所以目前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也应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自主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必须有机的结合。
因此,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从低年级培养,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和步骤,以2人交流为主,逐步过渡到4人,因此三年级的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形成(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倾听能力等),但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还很弱,所以应以2人的合作交流为主,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二、我们的做法
新课改的成功与否,教学实践是最有力的发言者。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工作的重心,踏踏实实地走好教学的三步曲。
课前:集群体的智慧,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实验教材是否能马上适应传统教学的土壤,是否能达到专家们预期的效果,这和教师——教材的经营者有着直接的联系。理念陈旧不新,我们大量阅读教学杂志,《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等杂志中有丰富的知识营养,从中积极汲取我们所需的。一个人孤军奋战常常事倍功半,处理教材需要导师的点拨,需要“三个臭皮匠”的集体智慧。因此我们常常围坐在一起,就某个问题出谋划策。更多的是在课间十分钟,大家把上课的成功败笔相互交流,浓浓的学习气氛洋溢在集体备课中!理念的更新,日常的学习为以后的教学带来更多的经验。
备课组第一个遇到的难题是如何运用教材,如何上好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这是每天要做的也是最难做的,新教材这道大餐让人一时眼花缭乱不知从何下手。如有些不可能直接搜集到现成的信息,必须由学生经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但课前必须有个定夺。因此,我们常常为之争个面红耳赤,直到最后,总能把教材看得更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发现它更大的教学价值。
我们要做教材的主人,运用、驾驭并超越教材,就得大刀阔斧地选取其中认为最有价值的点,整个教学过程为达成这个点而展开,让课堂变得实在有效。
课堂:让学生成为主人,打造绿色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灵魂,知识在课堂中传授,能力在课堂中形成。有了课前的精心预设,该向四十分钟要精彩了。新课标指引下的课堂应有民主宽松的氛围,有发展传统的学习方式,应充满着生命活力,充满着人文关怀!为了向往的`绿色课堂,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做到:
快乐多一点。良好的学习氛围犹如乐曲中的主旋律,是保证学生主动愉悦学习的场。低年级儿童就象幼嫩的芽儿,需要我们的关心呵护,需要我们的激励赞赏。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喜欢你响亮的声音”、“又是一种新算法,真能干!”这些真心实意的赞美,充满赏识的话语把学生一次又一次带入快乐主动地学习中。
自由多一点。学生们总喜欢仰着头听老师讲课,等待老师布置任务,总在等待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是什么桎梏了学生的手脚?是老师保姆式的代劳,是老师主动的浇灌!我们总在担心学生不会读题,独立地做作业,不知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事实告诉我们,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给学生明确一定的任务要求后,再教给一定的方法,他们就可以完成得很好。给学生发言的自由,“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我们发现高举的小手多了,课堂变得活跃,思维经常碰撞出火花。我们会发现出色的孩子在进步,本来有困难的孩子也在大踏步前进。自由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主动了,理解多元了,体验深刻了,思维驰骋了,个性张扬了!
动手实践多一点。“纸上谈兵”是我们的强项,一堂课我们可以滔滔不绝地老师讲学生讲,从上课讲到下课还意犹未尽。语言的交流是必须的,但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和分配考虑,满堂讲是不可取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开始的15—20分钟,末尾的十分钟尤为低效。那我们可以写一写,做一做,动一动,转移一下注意力呢!在数学课堂中,我们注重设计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的活动,突破静态学习,强调学习形式的活泼多样化。
新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学习积极性在高涨,但最基本的习惯培养不能丢。立坐、举手、倾听、发言、朗读和书写习惯同样也是新课堂的基础。我们考虑低年级无法同时关注多种习惯,采用了分阶段实施培养的方法,一步一步一件一件分解着学。每开学初我们就培养学生坐的习惯,要求坐得稳坐得端正,进行比一比并激励巩固。第二个月举手的习惯,第三个月听的习惯......每个月都有侧重点。从目前反映来看,我们的学生比较稳,习惯的培养已在课堂中初见成效。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新课堂有效地开展学习提供保证。
课外:融学习于生活,树立大教学观。
学习为生活所用,生活是学习的内容。新教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人文气息,里边编排了许多有意思的活动,通过学生课外丰富的活动拓宽丰满学习内容。各学科各显神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新课程均以现实生活为载体,为了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15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三、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逐步推广落实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我校在高年级从1998年秋季开始实行了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比例做了较大程度的调整。有三分之一的课程为"体育活动课"。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是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16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坚持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努力落实省、市、县课改工作要求,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积极实践“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无论是在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方面,还是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所确立的目标的落实上,以及落实《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等方面,作了大量扎实的工作,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的成效,课改实验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观念、行为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可喜局面。
半年来,语文课改活动渗透到我的教育教学中,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特别是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初步的`改变,课堂结构初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得到了动脑动手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开放性、创造精神初步得到了发扬,打了一场艰难的漂亮仗。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我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有了大的转变,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中心,从学生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着想,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
精心备课,巧设教案,力争每节课都成为课改优质课。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主阵地,要想使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新思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为使每节课上得成功,在我校制定的备课、上课等教研制度引领下,倡导“没有研究的课不备,没有备好的课不上”,并建立每节课后写教学反思制度,一周一总结,使我能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正。同时,我校还要求教师之间积极听课,每周两节听课任务,并用书面形式写出听后反思,真正使我从内心深处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
为使课堂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语文教研会上,探讨了各类课型的教法。如对于新课型,初次接触的文言文等,要“扶着学生走”,而对于一些讲读课,则需要“领着学生走”,对于自读课及一些课外阅读,力争“让学生自己走”。同时,倡导“个性化教学”、“没有个性化的教师,教不出个性化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做了“综合性学习实践课”使学生深受感触,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组织语言、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我在教学反思中这样写道:“半年多的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应不断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技能与思想观念,然后相机引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教育内容现代化,同时教师还应有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的业务水平。”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研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寻找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愉快地接受语文并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17
一、 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我认为“语文新课标”是在对我国已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套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高中语文教改方案。虽然其中条目繁多,但我觉得是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彰显了语文的“育人”功能,二是更科学健康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功利性太强,为了让学生挤过高考这个独木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把一篇篇课文或美文像医生解剖肢体那样分割开来,然后逐字逐词的去分析解读,汉语优美的韵味和意境就在这样的“肢解”中荡然无存,原本应该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语言课也因此变得乏味枯燥,也难怪一些学生对语文作出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技巧的训练,几乎完全淡去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于此不同 ,“ 新课标”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除了积极有效的努力促使学生知与能的双重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引导与培养,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百年意识,懂得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未来其个人生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必须克服既往语
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切教育都应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人性的需要。 就语文的具体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内容又是形式,语文不管教什么,最终都要落脚到这四个方面上来。语文的教学效果最终也必须通过这四个方面来检验,所以对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总而言之,我觉得让学生成为一个心智情感都健康的热病人,然后能正确使用合理优美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也许就是这次新课改的真正宗旨吧。
二、我的教学尝试
1、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
有人作过的一个调查显示,当前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主体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男学,难找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份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经常不认真听,思想开小差或做其他事。而在课堂互动的进行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仍以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八分之一,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这个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尤其是我们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题参与权实现不充分,教师没有赋予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与他们充分的时空,致使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的第一讲,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专题讨论课: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通过我自己对语文的感悟,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了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它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我告诉学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学好了它,也就能更好的学习其它课程,何乐而不为呢?通过这次讨论,我发现学生轻视语文的现象有所减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普遍较高。
现在我们知道一套教材一统天下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弃置不顾。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语文与逻辑性很强的数、理、化不同,教学中多上一课,少上一课,对语文知识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但不管怎样也不能把文本变成课堂上的点缀。回归文本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文本进行解读、阅读品味,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会解读文本的快乐,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形式。如讲《故都的秋》,在带着学生抓住“清、静、悲凉”分析了“庭院清秋图”后,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分析其他四幅图画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再选派代表发言。我只要最后点评一下学生的表现就可以了。这样做既解决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又体现了新课标中合作、探究的精神。
2、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课本来学习语文也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进而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还是听进去了,课内课外都做了很多的积累,平时该熟练背诵,该完成的训练内容都做得比较到位,绝大多数人没有出现“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我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而是他们缺乏一条进入学科大门的路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条路,并不断鼓励他们。
3、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除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文本,我也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作为阅读的对象。在5本必修课本中,绝大多数的课文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对于这些文章我提倡学生要边读边思考,边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越熟,就能够越进一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熟记于心,才可能有一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刚开始我要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学生读得非常快。等学生读完我做过这样的评价:“大家读的很流畅,但我感觉朱自清是在跑步,不是在散步。既然你们知道朱自清此时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缓慢一点,低沉一点”,反复了几次之后学生读得效果果然要好多了。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阅读,我经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这个学期主要把教材中要求阅读的三本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家》读完。前几天询问了一下:75的学生已经看完了其中的两本。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准备再搞一个“阅读沙龙”活动,给学生创建一个交流所读书籍内容及心得体会的平台,如果这个交流平台得以真正创建起来也可以带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了读名著之外还引导学生读一些名篇名作﹑经典美文。我跟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高中三年要读一千篇文章,也就是每天读一篇文章,读书必须要循序渐进。
除此之外必修⑴还有一本很好的配套资料《阳光课堂》,上面很多很好的文章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对象。在读文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自认为写得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并且有时会要求学生就文章自主设问,并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要学生就文章作了出自己适当的批注。让学生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读了文章之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检查: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注意: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我希望通过以上活动能引导学生热爱读书,使他们在青少年阶段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好终生受益。
关于“听”方面,我花很多精力下载了课文的配乐朗诵和语文相关的富有人文气息和积极情感的歌曲(如在讲《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歌时,放了《母亲》这首歌曲);还有课外的配乐散文、配乐诗歌朗诵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我记得有一次在放一组几首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配乐诗朗诵时,全班默无声息,但我可以看见原本青春洋溢的脸上此时个个表情沉重,有的学生眼里还不时闪出晶莹的泪花。这充分说明学生已经进入到了文本所需要表达的境界,同时对学生人文生命也是一次提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是老师施教的对象,而是和老师一起经历一段生命情感体验的伙伴,这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吧。我总感觉语文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一个人生命的姿态、生命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接受了怎样的语文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所以我想用这些好的音频素材使学生的人文生命在充满平等气息、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堂上尽情的生长绽放。
关于“说”方面,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外,我也借鉴了目前在城市较流行的一个活动,那就是在课前设计“课前五分钟演讲”的环节,每天安排一个学生,不设主题,自由畅谈。但由于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现已搁置下来了。下学期我打算重新调整一下,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把这个“说”的环节进行下去。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18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比如登山,一个个台阶,是拖起你生命之峰的基石,一道道绝壁,是刺激你生命活力的养份,极顶的风光,只有在征服了过程的艰险之后,才会具有勾人心魂的魅力。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20xx年秋,我校一年级进入新课程。本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场攻坚战。它牵动着基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纵向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横向看涉及到千家万户,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学校两年来的课改实验,在教育局、飞云学区的正确领导下,在进修学校的指导下,克服了许多困难,基本上明确了课改的方向和目标,理清了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具体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立足文本、尝试新课改。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课改理论,立足文本。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只是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教材的内容。但是也有些教师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文本,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为了评价一趟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在设计教学时,可谓是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播放课件等等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们也始终被老师调动着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教师在花大力气精心设计教案时,忽视了如何有效的利用课本这个现成资源,往往只见活动的热闹,而课本只整整齐齐的叠放在桌角,却没上场的机会。然而,热热闹闹的课堂是否就能象教师想象得那样把所有的内容全部教给了学生呢?不见得,往往热闹后学生冷静下来,脑袋里一片空白。因此,这样的课堂只是给人热闹的感觉而已。如:这样的一节课:初步认识人民币后,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3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柜前购物。学生争先恐后地用仿真样币“购买”铅笔、本子、橡皮等。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仍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买”来的物品,旁若无人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本节课的任务是“认识人民币”,但在购物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具体的物品上,“买者”和“卖者”都不去注意币值大小,对物品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人民币。从形式上看,学生积极性高,主动地投入和参与了学习活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这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活动与认识人民币有多大关联?却没有真正的落实。而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二、抓好常规、开展教研活动,走进新课改。
1、语数教研组强化了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不仅备了知识点,更备教法和学法。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居高临下地评价所教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要善于驾驭教材,创新性的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作业设计、批改每位教师做到认真对待,力求科学、客观、有效。开学后,我中心小学抓好1--3年级的新课改的教学工作,校长和教导认真深入学校听课、指导学校工作。对于一些没有按新的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们都要求他们观看有关课改方面的录象、光盘,以最快的速度,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2、为扎实稳步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步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认真开展教研教改工作,组织了教师开展了听课、评课活动,有效促进了教改工作的深入开展。11月3日,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语文、数学等教研员来听课,教研员对我校十位教师的课给予了一定的评价,同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几位年轻教师通过教研员的点拨,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全体老师很大的启发,使其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由原来的单一转变为多元,教学过程由原来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学,转变为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做到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开展课改实验、推动新课改
课改实验运作两年多来,我们真切地感到新课改的春风已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特别是在练习的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兵练兵”的训练方法,好带差,学生之间互相训练,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采取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3)、教学手段的转变,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转变为学生利用学习工具自己学习。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的潜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不断总结经验,做到以美引趣、以奇诱趣、设疑激趣、以动唤趣、练中增趣,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学习。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知道“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的道理,要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要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求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有好奇心喜欢提出各种问题,只要我们教师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想象,创新的潜能就能被开发出来。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各方面条件都较差,特别是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中教师们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手、合作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习有余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制订四种评价办法。
(1)、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转为结果过程并重。
(2)、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课上的好坏由过去只听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发展,转为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
(3)、提倡自我评价,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工作、表现做出书面形式的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4)、领导评价:根据每位教师学期的工作,表现过程、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展。
四、新课程带来的收获与体会
收获: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学校、教师们更注重了通过开展校内外、课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5、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6、由于城乡办学条件的差异,教育经费的不足,农村小学因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有些课程的开设只能是“纸上谈兵”。现确实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使农村小学生也能真正享受新课改的益处。
体会:
1、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
3、方法改革是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4、评价改革是动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五、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4、如何缩小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而造成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我校在课改实验中锻炼教师,正逐步建立起与新世纪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信心增加了,情感态度、健康个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关山仰渡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我们很多期待的理想,理想为我们明确了方向和目标,给予了我们强大的内驱力。理想使我们兴奋,催我们前行。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现实为我们确立了自己与理想的差距,要求我们做深刻的反思,冷静的思考。我们虽然在新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
许多的不足。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挺立潮头,搏击风浪,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去创造新课程改革的灿烂明天!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19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学校硬件建设突飞猛进,招生规模不断创新高,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领导早认识到深化学校内涵建设十分重要,其中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课程观念、课程模式、专业教学计划开发等,也包括教学大纲、教材编制等,还包括教法、学法、考法等层面的内容。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彻底否定、不是对抛弃过去和现有的办学经验,而是一种扬弃,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其根本目标在于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我校在保持教学稳定大局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逐步开展了一些工作,现就回顾与思考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积极宣传教育,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学校领导多次在教师大会、教研组长及学科主任会议上传达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强调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的重要性。20xx年,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文件精神,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为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适应我校职业教育思想、方式和方法,学校邀请职改专家如宿迁市职教中心老校长徐金柱等来校,进行《职业学校教科研改革》、《课程结构及内容改革》、《课程开发和评价》、《课程改革要求与评价》等内容的专题讲座,更新教师观念;组织老师观看协和护理教改录像与讨论,深切感受课程改革的春风,逐步“唤醒”教师的课改热情。每学期组织2次同课程或相近课程教师集体备课,通过备学生、备大纲、备教材以及备课程间的内容衔接,促进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理念、沟通存在的困惑、商讨对策与配合。广泛开设观摩课、公开课,通过评议、示范和交流,提高中青年教师课堂设计和运作的技能。通过多侧面、多角度职教理念的渗透,为进一步实施课程改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面向市场调研论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紧紧围绕专业开发、专业计划调整加强市场调研与论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课程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课程设置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力求使课程改革既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成长特点,又能满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认真探索职业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近几年,在宿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宿迁市劳动技能考核部门专家参与指导下,学校重点对职校学生就业市场进行了调研,论证,先后申办了汽车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市级示范专业;同时根据市场调研成果,对现行相关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调整培养方案,适应市场发展要求。
三、调整课程大纲,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围绕主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研讨。我校于20xx年9月聘请校内外专家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加以论证,在对原有的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的基础上,修订了汽车应用于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大纲。注重贴近岗位、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相关能力的要求。如对现行相关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研究,对课程设置与学时安排进行研讨,听取宿迁市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的指导意见,同时也征求一线教师的体会,分二个层次进行讨论与修订。经过修订,重视了文化能力通用平台的建立,仅在专业限选课程上显示专业方向性,能随时适应社会需求进行调整,拓宽了学生就业面;同时经过调整文化课程比例,突出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要求;在课程进程安排上,赋于了一定的弹性,便于用人单位对学生实习及就业接受时间上的要求。
在配套的教学模式上,也强调通过模式创新,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改的理念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按照省教育厅提出的“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能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主体、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展了项目教学实践。此外,英语课程开展了“参与与分享”教学模式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是“参与与分享”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并充分展示各自的个性,有助于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在互探、互学、互帮、互促的过程中,将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共同的财富;计算机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下,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并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设备、仪器和材料进行独立操作,在一定条件的`控制下,人为地引起与控制事物或现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和分析这些变化中,获取直接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操作技能训练保持传统的“示范与模仿”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接触和感受一种近似于真实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实习,为学生和企业的“零对接”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习材料确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共同探索,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个体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不同课程、不同学习阶段选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出了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四、下一步主要工作
1、加强课改工作的组织管理在校领导直接关心下,进一步加强课改紧迫性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和相关职能部门认识到保持教学稳定固然重视,深化课程改革也很迫切。在稳定教学秩序的同时,有步骤落实课改计划。
2、加强主干课程的开发以汽车应用于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专业为依托,在市场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讨和制定新的职业形势下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
3、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重点对专业课程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普及,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扬弃,引导教师避免以“普通教育”替代职业教育,强调突出职教特色。
4、配套条件的改善为便于教师投身课程改革,学校积极地提供诸多方便。如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课程能够更多的内容在实训或真实场所进行;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双方资源互补,发挥整合优势。
5、适时推行激励机制在教师课改主动性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时,引入奖惩激励机制,以求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20
一、课改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决策、协调、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组织课改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了如下培训:
(1)、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新教师参加了多元化、实效性各级培训。
(2)、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纲要》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教师的课改实效。
(3)“未来工程”培训。对四十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定时限期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能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课件制作,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4)后续培训。教研组及时了解新课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研讨、评课、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训。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1)、规定每周二、三、四为教研活动时间即课改实验研讨日,进行课改知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或收看典型课例,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2)、定期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实验教师集体备课时间,教导处派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实验情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3)、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4)、安排学校计划安排进行新课改教学研讨课、课改教学展示课、优秀教师示范课等。
(5)、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内容,确立区级、校内或市级课改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
(6)、落实《纲要》和《新课标》的精神,逐步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全面实行新课改革做好准备。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研究。
(2)、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3)、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创设“和谐教育”的课堂情景。
(4)、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5)、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6)、注重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发生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同伴。师生间的距离正逐步靠近,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一年来,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3、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各科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流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实验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验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实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
4、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三、课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1、课改实施以来,各学科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课改教学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专业化成长的平台。课改将教师推上了自觉参与的教研教育科研之路。良好的教育科研之风已形成。
3、课程实验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4、初步建立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和机制。实验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向导,提出“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改变以往以考试来衡量教师与学生的权威性终结评价,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师评价体系。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引导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包括师德师风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常规评价、成果评价。
(四)、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提升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我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通过培训和实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2、要继续探索理念与实践的新的结合点。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如何处理好课堂的开放与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积极稳妥地推进课改进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3、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21
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无疑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条件和机遇。我科组以此为契机,加强学习,狠抓落实,在学校的领导下,根据课改精神,组织全体科组教师认真进行课改实验。现将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方案为课改实验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政策性强,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才能保障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实施。为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我科组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厚街中学思想政治科新课程实施方案》、《厚街中学思想政治科课程开设方案》、《厚街中学思想政治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厚街中学思想政治科学分认定方案》,为科组顺利实施新课改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深刻领会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前提。自20xx年实施新课改以来,为了树立新课程所倡导的“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保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我科组突出了“四抓”:一抓学习。科组先后组织老师学习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教学论思想政治(品德)》《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等理论,使“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深入老师内心。二抓培训。科组严格执行上级要求,坚持贯彻学校“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精神,认真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全体科组教师(除20xx年刚毕业的罗幸平老师外)均参加了由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并结业,徐丰老师还于20xx年6月参加了由省教育厅组织的新课程骨干老师培训。三抓指导。①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校领导和科组骨干教师经常深入课堂、走入教师和学生中去,与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②科组经常邀请教研员、专家来我科组进行专题讲座,如省教研员谢绍嬉老师、华师附中陈慧华老师多次来我科组讲学。四抓总结。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组能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
三、立足课堂优化教学工作
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再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要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和完善。因此,我们立足课堂,加强指导,整体优化教学过程。
1、教学常规贯彻落实“三七七”工程
科组从学科和学生实际出发,实施课堂教学“三七七”工程。“三”是实践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个“七”是上好一堂课的七个要素(明确目标、激情投入、巧于设问、及时点评、精讲精练、拓展创新、善用媒体);第二个“七”是落实教学过程七个基本环节(备课、讲课、练习、批改、辅导、考试、评价)。主要做法是:第一,按照一堂好课的七个要素进行集体备课;第二,科组、备课组内互相听课,要求组内老师每学期互相听课节数不少于10节,科组长听课节数不少于15节;第三,按一节好课具备的三个要素的要求,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第四,及时进行反馈、反思和总结。
2、积极探索打造具有政治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新课程观,新课程模式。新课改倡导的新的课程观,即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以促进学生改变原有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和谐发展。我科组老师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大胆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实践新课改的理念。第一,积极实践“双主体———四整合”新课课堂教学模式,对新课改理念的实施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双主体”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四整合”:分别是教学“序列”的有机整合,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机整合,多种教学状态的有机整合。第二,在参观学习江苏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和思想政治科的学科特点,在高一、高二年级推行“导学案教学法”。第三,在高三复习备考课堂教学中推行“五性”复习法,即按“可操作性”、“基础性”、“计划性”、“针对性”和“规范性”要求进行复习备考。在积极探索政治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科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林钿老师撰写的论文《新课程背景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模式新探》、方兰芳老师撰写的论文《导学案教学法在高一政治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分获市论文比赛一、二等奖。
四、结合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进新课程改革
我们抓住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契机,以课程改革为龙头,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与实验,带动课改全面展开。科组坚持贯彻学校“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的思想,围绕课改确定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研工作,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第一,认真落实学校四级科研制度。第二、坚持“问题即课题”。在每学期初,科组老师都要定出本学期的科研课题,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积累素材,及时反馈、反思和总结。期末每位老师都要撰写一篇教学论文。第三、鼓励进行科研立项申报,凡在市级立项的课题都会获得物质奖励。科组目前有市级立项课题2个,每学年都有多位老师的教学论文获市级奖励。在“实践理论实践”循环
往复中,老师们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明显增强。
五、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实现学习内容的多样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强化和扩展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能力,我科组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举行高一学生辩论赛、模拟法庭、时事竞赛、手抄报比赛、配合学校在高一级新生中组织军训等活动,还组织编写了《教你撰写政治小论文》的校本课程,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资源保障。
六、认真进行模块学分认定改革评价体系
新课程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习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价。进行学分认定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20xx年12月,我科组根据《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管理意见》的有关精神,制定了《厚街中学政治新课程必修模块学业评价和学分认定方案》。学分认定以学科模块为单位,以“三维”课标为认定的依据,并按模块规定的学分值进行认定,如果学生修习的学时数达到规定要求、考勤符合学校规定、模块考核合格可认定学科类模块学分。对于政治必修模块的学业评价采用百分制:模块学习水平测验占60%,过程性评价占40%(活动课表现10%、作业质量10%、课堂表现10%、考勤10%)
七、实验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
1、课程内容多,广大教师最直接的问题是:一方面感到教材容量大,任务重,另一方面又感到课时少,不足以完成教材所给定的任务。教材综合探究多,师生互动多,对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时间有时很难控制。
2、目前考试与评价改革还不到位,社会、家长对学校、学科的评价不是以学校素质教育进行得怎样,新课程改革得怎样来评价,他们还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和学科,再加上高考、综合评估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们还是被分数所困扰。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22
新课程改革已经风风雨雨的整整走过了三年,三年来的新课改是怎样走过来的,给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了什么,在此进行总结回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有利于新课改的进一步扎实开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年来的课改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我们学校于XX年7月组建后,7月份进行了南北二区一年来课改工作的回顾摸底,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课改实施方案。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理念先行、机制保障、校本研训、改革评价、设备投入、反思改进的工作思路。
一、理念先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教材的修改,而是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它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新课程秉持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课改的灵魂,它包涵了三层意思:
1、倡导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教育;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过程与方法及实践体验。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我校利用XX年暑期师德培训和每周一的教师工作学习例会进行学习、宣传、谈体会、写心得、小组交流、大会交流,并利用周六下午多次召开专题会、报告会,先后两次邀请嘉兴教育研究院书记朱建人来校作报告,今年暑期结合师德培训在全校开展了校园文化和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全校教师明确上述理念,内化成教师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从而指导新课改实验工作。
二、机制保障
做好课改工作,需要组建相应的`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制订和改革原有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1、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的课改领导小组。领导全校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
2、制订了课改实验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各学科组也分别制订了学科课改实施方案。科学组还申报了市课改实验基地学校。
3、制订了学生的评价细则,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设计了学生发展性评价和家长联系卡。
4、制订了教师的考核与奖励细则,并在细则中注重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5、制订了学生评教办法。
6、制订了校本研训制度。
7、制订了教导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和奖励办法。
三、校本研训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的理念引导,有了新的理念,课改就有了源动力,但教师驾驭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能力是课改能否顺利开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的最基础最根本性的问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当务之急,那会使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来个脱胎换骨的改变。,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狠抓校本研训重视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培训。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23
7月21-23日,我在x第七中学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此次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培训由市教研室的主持,由x教育学院教授张维善主讲,主要内容是:1。课标解读。2。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教材分析。3。由其它学校的几位优秀教师介绍他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大大地开扩自己实视野的眼界,比如,周智良老师在介绍陈详老师的时说他没有想到“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这样上,又如,危明老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考法(例如,我们建桥时为什么要建凸桥而不建凹桥的原因,并且不能用物理知识解译)等等,这些都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没有想到或没有去想的,还有就是周智良老师在最后一天有的培训中所展示出的一些素材的图片,体现出一个物理老师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些都自己所欠缺的。通过此次培训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光大以往的优点,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诚然,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反思性实践者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传授式,习惯于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教师要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改变,逐渐有意识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大家首先在观念上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思想支配行动,我们的教学习惯就会不断改变,逐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总之,物理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使命。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24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已经整整一年了,我校作为全国首批实验区体育样本校,在一学年中开展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实验情况做一全面总结。
一、学校概况
我校现有19个教学班,1000左右学生。学校体育教研组有“两老两青”四位教师。“两老”从事一线体育工作40载,分别担任迎泽区体育中心教研组正、副组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两青”积极上进,勤学好问,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现正在进修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是我校体育组的一大特点,老教师的“传、帮、带”与青年教师的朝气蓬勃,接受新事物快,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为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能有幸成为体育实验样本校,这对我校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更快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是对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鼓舞和鞭策。为此,我校十分重视课程改革工作,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有教导处、体育教研组、后勤参加的领导小组,聘请本省教育、心理专家、体育教研员,参与实验、评估工作。添置了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器材,配备了电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一年级学年、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实验之前,我校代霞老师参加了XX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区)培训会,XX年4月参加了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者国家级培训班,系统学习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知识。学习后,她与教研组的全体成员经常进行学习、讨论、研究、交流,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从教学内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技能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无意识心理与有意识心理高度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意向心理活动,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在实践中,我们的教育行为正逐步由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教与学转变,由重在启发答向重在启发问转变,由重在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师个性化转变。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作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三、实验实施与体会
1.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材内容。
(1)对《教师用书》教材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
我区被确定为实验区后,首先选择了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师用书》,对书中的教材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指导组、教研组、实验教师的反复研究、交流、实践,我们感到《教师用书》的教材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如依据身体健康领域“水平一”目标的要求,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会“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在一年级学生《体育健康手册》中设置了身高、体重测量记录和“等级评价”专栏。测量记录表每人一张,学期开始时下发,每学期收两次(测量2~3次),除集体统一测量、记录外,学生还可与同伴、家长协作进行不定期测量、记录。通过教学、实践,反馈数据表明:学生学会了测量身高、体重的方法,并能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等级评价、记录的比例分别为96.8%、94.7%。在强化学生关注自己生长发育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和认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此教材是切实可行的。
(2)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用书》教材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为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留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我校除选用教师用书中的教材内容外,还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性别等特点,选择了具有改进学生健康和增强体质实效性的内容,如小排球、滚铁环、小四项(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迈大步)等内容。另外,我们为了符合学生心理要求,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开学初设计了体育兴趣调查表(如表一),每月初进行一次兴趣调查,学生在自己最喜爱的项目栏内打“√”,然后教师进行数据整理,根据结果对教材内容给予适当的调整。以九月、十月、十一月调查结果为例(表二),前两个月学生兴趣变化最大的是游戏与队列,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多组织学生喜爱的游戏。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队列,而队列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进行教学又不行,教师便通过丰富教材内容,逐渐引导学生由不喜欢到喜欢。十一月的数据表明改革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如在“排队”实施中,老师首先用树枝、绳子做比较高矮、长短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与同伴比较身高,并鼓励学生尝试按大小个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教师进行编号,最后让相邻的同伴互相认识,交流感情。整个过程还伴有轻松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排队”的速度比以前由老师一个一个地安排位置快了许多,学生们不仅很快记住了自己的位置,还能帮助相邻的小伙伴找到位置,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
2.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选择了新教学内容,许多一线教师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在全新的领域目标前已显得力不从心,在研究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方面更是束手无策。这些都唤起了我们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大胆实验,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决定对教法、学法进行改革。
首先对体育基础常识进行了实验改革。如在实施“正确身体的坐、立、行姿势”时,安排两个班选用不同的教法、学法,然后进行对比(表三)。
实验班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地学习,在新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坐、立、行的基本要求,并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动作。对比班的学生则在典型的“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模式中被动地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不仅没有兴趣,而且更谈不上说出坐、立、行的基本要求,与同伴合作学习等等。
其次,注重学生学法的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合作、创新意识,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跳单、双圈”的实教中,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兴
趣广泛、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等特点,采用游戏的组织形式,使教材内容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首先学生结伴来到小动物乐园,做完健身操(模仿操)后,去参加小动物运动会(单、双脚跳比赛),然后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利用自制绳圈(直径30公分、可随意调整、有弹性、能进行多种活动)学习跳单、双圈。学生通过自我尝试,互帮互学、反复实践、展示交流、创新拓展,不仅学会了单踏双落动作,而且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改造器材创编自己喜爱的游戏,如“跳皮筋、跳短绳、跳长绳、抓尾巴、网鱼、猫抓老鼠……”孩子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个性得以展示,激情得到渲泄,心理得到满足,合作得到加强、身心得到发展,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体现了现代教学为学生“授之以渔”的改革思路。此外,练习中还体现了分层教学,通过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场地(单、双圈不同组合、不同远度)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起点和发展的余地。
3.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评价方法。
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评什么,怎样评,事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延续多年的体育考核方法,强调测验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量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过激励作用,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消极影响。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以反映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达到提高兴趣,促进发展,鼓励进步,增进健康的目的。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对体育课程评价重点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二)年级体育课成绩综合评价记录表”(表四),开学初,向学生说明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表现。划分小组,让各小组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以便相互了解,掌握组内每个成员的情况,为小组评价打好基础。成绩评定内容包括认识与知识、体能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采用自评、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的评价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分组对每个组员进行互相评定(对有争议的则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就高不就低的方法),最后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进步幅度及自我评定、组内评定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对进行幅度大,表现尤为突出的或身体的缺陷及其他情况的学生写出简短、激励性的评语。另外,让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关注孩子的学习、发展。调查数据统计:下发评定表159份,回收150份,其中希望老师对孩子严加管理,并增加体能训练及意志品质培养的102份,占68%,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进行评价的24份,占16%,没有意见的24人,占16%。
关于对学生的学习评定工作,我们还在反复实践,修改完善之中,希望得到专家,同仁们的指正。
四、实际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我们力求改革,想理性、扎实地从事教学,但由于领悟课改新理念的程度不深,对学生认知估计不够,有时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2.现实社会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有的人对课程改革不能理解。
3.一线老师缺少改革的具体指导,不知道怎样去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包括教学组织、评价等)。
4.课程改革后,工作量加大,相应的人员编制不能及时到位,课程改革实验质量得不到保证。
总之,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是方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会满怀热情,以万马奔腾之势投入到课改的最前沿,本着“探索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认真地理论联系实际地用我们的智慧和才华为我国的课程改革和教师用书的修订提供最切实的依据。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25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三、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逐步推广落实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我校在高年级从1998年秋季开始实行了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比例做了较大程度的调整。有三分之一的课程为"体育活动课"。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是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拚搏的精神。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26
自从从事教师这一行,当一位好教师就成了我的目标。一年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现在又到了年末,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这一年我一直担任一年级的语文学科,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课前,我认真仔细进行备课,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对教案进行修改。课后,布置作业力求少而精,努力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坚持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去发现问题,认识生字,带着问题去上课。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再次,在教学中注重后进生转化工作。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帮他们树立自信。在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
二、班级管理方面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什么事都要照顾全面,这一学期我努力配合班主任各项工作,力争把班级管理方面做到最好。首先在纪律方面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其次在安全教育方面,利用安全课对他们详细讲述安全知识,要求他们不到有危险的地方玩。本学期我还始终坚持晨检并做好记录工作。卫生方面利用每天课间对班级的卫生进行严格要求,坚持做到每天两扫三洒一拖,勤用84消毒,勤倒垃圾,使班级卫生达到干净的状态,为学生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
三、存在的`不足
1、工作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意识还不够;
2、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这还需我不断努力,掌握更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4、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语言条理性、完整性也是一年级的重点,今后会更加注意。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练习,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教学方法和学生潜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点耐心,使他们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
4、教育学生要注意持续环境卫生的培养,增强主人翁意识。
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继续本着“勤学、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到实处,搞得更好。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27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已经整整一年了,我校作为全国首批实验区体育样本校,在一学年中开展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实验情况做一全面总结。
一、学校概况
我校现有19个教学班,1000左右学生。学校体育教研组有“两老两青”四位教师。“两老”从事一线体育工作40载,分别担任迎泽区体育中心教研组正、副组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两青”积极上进,勤学好问,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现正在进修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是我校体育组的一大特点,老教师的“传、帮、带”与青年教师的朝气蓬勃,接受新事物快,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为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能有幸成为体育实验样本校,这对我校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更快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是对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鼓舞和鞭策。为此,我校十分重视课程改革工作,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有教导处、体育教研组、后勤参加的领导小组,聘请本省教育、心理专家、体育教研员,参与实验、评估工作。添置了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器材,配备了电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一年级学年、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实验之前,我校代霞老师参加了XX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区)培训会,XX年4月参加了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者国家级培训班,系统学习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知识。学习后,她与教研组的全体成员经常进行学习、讨论、研究、交流,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从教学内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技能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无意识心理与有意识心理高度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意向心理活动,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在实践中,我们的教育行为正逐步由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教与学转变,由重在启发答向重在启发问转变,由重在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师个性化转变。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作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三、实验实施与体会
1.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材内容。
(1)对《教师用书》教材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
我区被确定为实验区后,首先选择了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师用书》,对书中的教材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指导组、教研组、实验教师的反复研究、交流、实践,我们感到《教师用书》的教材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如依据身体健康领域“水平一”目标的要求,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会“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在一年级学生《体育健康手册》中设置了身高、体重测量记录和“等级评价”专栏。测量记录表每人一张,学期开始时下发,每学期收两次(测量2~3次),除集体统一测量、记录外,学生还可与同伴、家长协作进行不定期测量、记录。通过教学、实践,反馈数据表明:学生学会了测量身高、体重的方法,并能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等级评价、记录的比例分别为96.8%、94.7%。在强化学生关注自己生长发育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和认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此教材是切实可行的。
(2)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用书》教材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为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留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我校除选用教师用书中的教材内容外,还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性别等特点,选择了具有改进学生健康和增强体质实效性的内容,如小排球、滚铁环、小四项(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迈大步)等内容。另外,我们为了符合学生心理要求,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开学初设计了体育兴趣调查表(如表一),每月初进行一次兴趣调查,学生在自己最喜爱的项目栏内打“√”,然后教师进行数据整理,根据结果对教材内容给予适当的调整。以九月、十月、十一月调查结果为例(表二),前两个月学生兴趣变化最大的是游戏与队列,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多组织学生喜爱的游戏。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队列,而队列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进行教学又不行,教师便通过丰富教材内容,逐渐引导学生由不喜欢到喜欢。十一月的数据表明改革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如在“排队”实施中,老师首先用树枝、绳子做比较高矮、长短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与同伴比较身高,并鼓励学生尝试按大小个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教师进行编号,最后让相邻的同伴互相认识,交流感情。整个过程还伴有轻松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排队”的速度比以前由老师一个一个地安排位置快了许多,学生们不仅很快记住了自己的位置,还能帮助相邻的小伙伴找到位置,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
2.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选择了新教学内容,许多一线教师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在全新的领域目标前已显得力不从心,在研究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方面更是束手无策。这些都唤起了我们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大胆实验,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决定对教法、学法进行改革。
首先对体育基础常识进行了实验改革。如在实施“正确身体的坐、立、行姿势”时,安排两个班选用不同的教法、学法,然后进行对比(表三)。
实验班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地学习,在新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坐、立、行的基本要求,并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动作。对比班的学生则在典型的“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模式中被动地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不仅没有兴趣,而且更谈不上说出坐、立、行的基本要求,与同伴合作学习等等。
其次,注重学生学法的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合作、创新意识,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跳单、双圈”的实教中,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兴
趣广泛、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等特点,采用游戏的组织形式,使教材内容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首先学生结伴来到小动物乐园,做完健身操(模仿操)后,去参加小动物运动会(单、双脚跳比赛),然后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利用自制绳圈(直径30公分、可随意调整、有弹性、能进行多种活动)学习跳单、双圈。学生通过自我尝试,互帮互学、反复实践、展示交流、创新拓展,不仅学会了单踏双落动作,而且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改造器材创编自己喜爱的游戏,如“跳皮筋、跳短绳、跳长绳、抓尾巴、网鱼、猫抓老鼠……”孩子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个性得以展示,激情得到渲泄,心理得到满足,合作得到加强、身心得到发展,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体现了现代教学为学生“授之以渔”的改革思路。此外,练习中还体现了分层教学,通过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场地(单、双圈不同组合、不同远度)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起点和发展的余地。
3.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评价方法。
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评什么,怎样评,事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延续多年的体育考核方法,强调测验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量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过激励作用,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消极影响。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以反映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达到提高兴趣,促进发展,鼓励进步,增进健康的目的。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对体育课程评价重点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二)年级体育课成绩综合评价记录表”(表四),开学初,向学生说明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表现。划分小组,让各小组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以便相互了解,掌握组内每个成员的情况,为小组评价打好基础。成绩评定内容包括认识与知识、体能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采用自评、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的评价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分组对每个组员进行互相评定(对有争议的则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就高不就低的方法),最后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进步幅度及自我评定、组内评定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对进行幅度大,表现尤为突出的或身体的缺陷及其他情况的学生写出简短、激励性的评语。另外,让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关注孩子的学习、发展。调查数据统计:下发评定表159份,回收150份,其中希望老师对孩子严加管理,并增加体能训练及意志品质培养的102份,占68%,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进行评价的24份,占16%,没有意见的24人,占16%。
关于对学生的学习评定工作,我们还在反复实践,修改完善之中,希望得到专家,同仁们的指正。
四、实际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我们力求改革,想理性、扎实地从事教学,但由于领悟课改新理念的程度不深,对学生认知估计不够,有时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2.现实社会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有的人对课程改革不能理解。
3.一线老师缺少改革的具体指导,不知道怎样去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包括教学组织、评价等)。
4.课程改革后,工作量加大,相应的人员编制不能及时到位,课程改革实验质量得不到保证。
总之,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是方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会满怀热情,以万马奔腾之势投入到课改的最前沿,本着“探索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认真地理论联系实际地用我们的智慧和才华为我国的课程改革和教师用书的修订提供最切实的依据。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28
根据教育局的部署,我校xxxx年下期在新入学的七年级中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下,学校成立了以张厚文校长为首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教科室制订了《新课程实验实验实施方案》,并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
通过一学期的实验工作,学校工作、教师队伍、学生面貌等方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为及时总结经验,推进新课改工作,现把我校实施新课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制订了学校新课改实施方案,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建立了新课改科研网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领导、教师的课改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做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教科室和教务处共同制订了《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手册》。通过各种奖惩评价细则,规范了实验教师实验研究行为,并且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课改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组织保证。
二、全方位宣传,营造课改氛围
1、在老师中动员。
暑假前,召开了新课改工作专项动员大会。在全体教师中传达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宏观上分析课程改革的方向、目标和理念,让老师深刻理解和感悟本次课程改革的性质和任务。动员老师报名参加新课改实验的工作。
2、在学生中宣传。
开学的第一周,七年级新生统一进行新教材学习方法的培训学习,各班组织开展与新教材有关的讨论竞赛活动。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对学生目前的.思想意识、对新课程的关注程度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开设的意见。
3、在家长中进行宣传期初,学校成立了第九届家长委员会学校课改。学期初召开了七年级新生学生家长会,开展“走进新课程,与子女同行”活动,向家长宣传实施新课程的意义,方法以及学校的具体工作内容,取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4、利用校园教育科研简报进行宣传。全期出版教育科研简报四期,宣传课改工作,营造浓郁课改氛围,强化了课改意识,推动着课改工作扎实、有序、高效运行。
通过一系列有的放矢的宣传工作,提高了全校师生对新课改的认识,增进家长对此项工作的共识,进而形成合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29
转眼间,又一学期即将过去,新的课程改革进入我校已有一个学年了,它犹如一股春风,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机,也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教学舞台。时间的流逝见证着我们每个人,每个集体的变化。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学期中,我校教师继续扎实工作,深入学习“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先进理念,并在学习中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一、具体工作(做法)
1. 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总结,资料归档,保证“实验”稳步发展。
寒假临近,学校组织任课教师总结第一学期实验工作,找到经验,反思不足,并展望第二学期的工作,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新学期初进一步巩固校本培训,学习新课程理念,观看新课改教学片;学期中组织教师听讲座、区域听课研讨交流;期末对教师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文化知识、语文课电子教案和课件考核检测等。
3、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推动课改的发展。
要想让课改稳步发展,必须要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就必须为老师们提供一个研究的载体。否则,老师们还会用以前的方法,来教现在的教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出于上述考虑,在实验中,我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课题组老师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为其自我发展,搭建平台,老师们积极性很高。课题组老师在确定自己的专题时,可以在校内专题下来研究,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出发,自己来确定专题。
二、课改实践中体验课堂的变化
1.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一年的新课改和多年的小语整改实验,我各年级课堂教学的气氛,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师总是认为学生不懂事,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主体意识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语言。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这样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现在的教学,老师们认识到了学生的重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现在的课堂,老师的指令性语言越来越少,而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看法的语言越来越多,批评性的语言在很多学校的很多班级中已经绝迹,激励性评价已深入人心。
2. 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
原来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的思考知识如何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是以教知识为目的的。教师把学生看作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现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即从学生共性特征出发),并有一些老师能针对本班学生情况,以及本班学生中的个别学生情况出发(即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的发展要素来看待,而不再是关注知识的本身。
3、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
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
4.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情境化课堂教学”出现,课堂中教学的情境化已得到落实。
从情境的组织形式上,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师借助
多媒体课件等方式组织教学(多个情境依次出现),通过不断变换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一些与生活
从设计情境的内容选择上,老师们紧贴生活,有的就从身边找素材,有的则直接组织学生活动参与,有的则与现实世界相联系。
从情境使用的目的上,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价值,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老师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自我发展??
三、存在不足
课改中的浮躁心理与浮华现象 。
新的课程改革传播了新的教育理念,掀起了新的教改热潮,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步子是稳健的,发展是健康的,课改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
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于对课改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浮躁心理。所谓浮躁,即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在课改中不想去做艰苦、细致、扎扎实实的工作,总想着有一条用鲜花和彩霞铺成的捷径,一旦遇到挫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心存疑虑,沉不下身,静不下心,不热心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认为这些“理论”是“客里空”,学不学无所谓,更谈不上用理念去联系本地、本校的教育实际,有的放矢地去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所谓浮华,即不深入,不务实,讲形式,走过场,虚有其表,不讲实效,“认认真真讲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给人以假象,
随着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已摆脱了原来那种严肃、死板的模式,一种活泼的、充满童趣的、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模式,正逐渐形成。
我们缺乏经验,无论是在实验的组织,还是管理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也的确感觉到,课改和课题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阻力,比如: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彻底。课堂教学放不开,教学思想难解放,仍以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圆满为最终目的,不敢大胆地让学生唱主角等等。
总之,我校教师在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的道路上又往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成绩虽少,但我们在不断进步;问题虽多,但我们一直在不懈寻求良方。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30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班-54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3、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4、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四、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电脑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在转差促优上,我也注意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发展。
4、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自考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年级组工作等等。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1、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多不同与其它学科特点的特殊学科,由于学科教学发展较缓慢,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工作收效不是很大。
2、我校是从本学期才开始信息技术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不能按时结束课程,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建议学校在以后的学期中,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教学课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部分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有畏难情绪,不善于动手操作,影响了今后的学习。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31
自20xx年9月以来,我乡九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从此我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展开。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转发落实《青海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和《青海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评估方案》,使我乡课改工作正常有序地展开。现就课改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进行自查汇报: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教委设立课改领导小组,对新课程实验专人负责。积极提供课改动态、先进经验、实验成果、信息服务和交流,对课改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教委多方筹措资金完善教学条件,20xx年9月初级中学微机室建立,20xx年9月给每所小学配备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投影仪五台、投影片两套。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营造了良好的课改氛围,加强了师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和师资培训。并将各项培训作为学校、教师的考核指标。90%的教师进行了乡、县级信息技术培训,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100%。
2、制度管理:我们认真贯彻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所有中小学课程,有计划的进行课改实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评价机制。《学校量化考核表》、《中小学校长考核细则》、《中小学教师量化考核表》、《教师津贴发放办法》、《教师教学行为准则》、《课堂教学评价细则》、《教师教学常规量化细则》、《教研教改制度》等,对学校、校长、教师各项考核办法的改进和革新。加强了教师的课改新理念和自我促进感。使每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转变观念,渗透新理念。初步形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主体互动、方式多样、过程动态、内容多元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师生的新型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3、注重课堂教学:①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致力于教师的行为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案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资源,成立备课小组,用电脑设计教案,实现教案共享。全体教师灵活应用教材,将教案改革推向深层,以便更多、更合理地整合、组织教学活动。②实行《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大力倡导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式学习。给学生提供有效参与、创新的时间和空间。③推行《边滩教委中小学教师激励用语》形成了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整个教学过程凸现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学生的阅读、调查、第二课堂得到充实。
4、加强教研教改:走进新课程,深入新课程。我们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教学探讨、研究活动。自20xx年9月实施新课程以来,邀请专家不断地进行新课程培训。11月28日至30日经县教研室引进,邀请西宁市城东区教研室主任马立谦,北大街小学、小泉小学的四名优秀讲课教师对全乡教师进行为期三天的课堂实验和新课程探究。随后,就《如何适应新课程》、《教师角色如何转换》、《教案改革中的问题》等课题展开研究和探讨。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效果明显。20xx年9月开学初,教委教研组推出有效、持续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研修的《边滩教委教师工作手册》,将研究计划、教研课题、研究过程、课堂实录、学生培养、教学反思、经验论文等纳入一册,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依据。形成了有利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集体研修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购买《走进新课程》VCD光盘十张,轮流在中小学校播放,探索、研究新课程的课堂结构、教学理念。各学校的教研会、探讨会、实验课、经验交流会层出不穷,教育教学模式有了极大的改观。
5、课程资源得到开发:充分利用、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正确处理国家、地方、校本的三级管理。根据当地实际,编印了《边滩教委校本课程》正在试行阶段。我们注重了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实践课活动,第二课堂学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开出率100%,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九所小学的电脑设备和其中两所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资源,构建了我教委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和优化。
二、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年龄日趋老龄化,缺少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长期的习惯已成为自然,适应不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培训。
2、基础设施差:部分学校校舍紧缺,教学仪器、器材缺少,给新课程的实施增添了较大的难度。
3、课堂教学有待优化:部分教师的角色转换慢,师生互动还不能密切配合,课堂活动往往相互隔离,“专讲、专听”的模式还不能改变。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4、校本课程开发还有难度:教师在学校所处的地位较低层,了解和掌握的信息较少。工作负担重、时间少,参与课程开发实有困难。
三、今后的打算:
1、加强教师队伍的新课程培训:继续加大新课程培训力度,每年只少进行一次“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带领各学校的骨干教师及校长参观学习、吸取经验、研究实际,以点带面将课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对新课程实验加大资金投入,合理使用完善教学条件,配备必要的设备,以满足教师培训、探究和有关活动的基本需要。
3、积极支持教师参与课本开发:一线的教师不但需要各种时间、物质或组织的支持和帮助,而且需要同情和宽容。我们要强化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都拥有相当的课程理论与技术之后,再“大胆”地进行课程开发。这是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反之会阻碍课程的开发。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32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本学期已尽尾声,现将一学期的课改实验工作总结总结
一 、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我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反思。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
三、 掌握教材,灵活使用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生,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的目的。
四、 密切合作,多项沟通课改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单兵作战是不行的。我特别注意老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就与同行交流磋商,还定期总结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的知识的到了丰富,能力也的到了提高。
五 、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实验工作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微薄经验,还希望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批评建议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33
通过学习现代教育教学和新课程理论,深刻理解、领会、感悟新课程的思想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实践行为。本人认为,教师必须首先实现下列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革命,才能正确顺利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新课共同成长和发展。
一、教学观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教师围着学生转,教为学服务,“以学论教”。教学不再是忠实而有效传递和执行课程的过程,而是创生与开发课程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提出、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交流、合作学习、收集和处理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和“全人”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愿望和能力,特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观
新课程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尊者”、知识和能力的“权威者”、课堂和学习的“主宰者”,而成为贯彻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目标,以教育的理想去实现理想的教育的载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习方式的引导者,学习效果的反馈者,学生人生的领路人。他具有“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教师教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提高即“被教”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构成平等、互助、互动、互惠、共同学习和提高发展的伙伴关系,教师只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知己朋友、保护者和监护者
三、互动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互动,它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双边过程”。这种交往互动,就是师生互教互学、人人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人与人之间的平行精神交流和传授知识、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实现自我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作为贯彻新课程思想理念,实现新课程培养人的终身发展的目标,以教育的理想去实现理想的教育的载体,坚持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34
在使用新教材教学的两年中,新版高中英语教材在教材文章的内容选择、教学方向引导以及新时期的英语教学目标等方面做出了系统化调整。教材中新颖与时代接轨的主题设定,有助于激发出学生优秀的文化意识,新教材也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语言技巧和写作能力方向的培养。在双新背景下我们一定要遵从双新的教育方向,新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强调立德树人,强调素养指向,强调让学习真正发生。深入挖掘,利用好新教材的优质内容,真正从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上下功夫。
新版教材充分贯彻落实了素质教育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将学生作为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发展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为目标来进行教材的编纂。面对双新,高中英语的各项活动也都做出积极的适新调整,2021年举办的最新一届“烛光杯”大赛上众多优秀的参赛教师们所呈现的课堂让我们在迷途中有了明灯,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教师们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优秀资源,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明确学习任务后,通过小组合作去深入挖掘单元主题,进而展示合作成果,教师真正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切实做到用英语思考,用英语交流和写作。大赛中优秀教师的展示,也时刻提醒我们日常在教学中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教学调整。
一、结合新教材文本选择加深文化渗透
新教材的文本选择相较于旧版本,文章文化内容具有时效性,其中地道的表达随处可见,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教材不再是应试教育的工具,而是文化传递的链条。现代高中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已经大大提升,他们对于英语课堂的期待已经成了个人兴趣的探索领域和语言能力得以的提高的实践领地。新考改也正是与时代和新教材高度匹配,我们对学生的语言理解应用和写作能力要求提升,对于过于细节化的语法项目的考察相对弱化,这才是能督促高中生将所学英语知识在日后学以致用的应试考察策略。新教材文章选材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喜好,合理结合了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加深文化渗透,让学生们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去阅读文章,才能更深刻感受到文章的美感,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在积极的主观情绪带动下再去学单词,再去讲语法和句法,才更具时效性。在文化的带动下,才能有思考的深度,才能提高表达和写作的意愿。例如在新教材必修一unit1。A New Start中,我们对英美高中生活进行文化讲解,让学生对所学单元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便于调动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热情。对相关词汇的记忆就会随之加深,有了情感共鸣后,也便于本单元的写作积累相关素材,从而提高课堂时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更关注新教材的presenting ideas部分,这部分是很大的亮点,将文化主题升级为便于学生实践探究的呈现活动,自发性的研究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发深入思考,形成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虽是通过完成课后作业来实现presentation,但最后的课堂呈现结果,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启发性,同时在每个单元的学习过后也促成了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形成,一方面训练了写作,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呈现部分将课堂交给学生,将语言学习过程变成具体的应用实践的过程。那么,呈现部分的成功与否,虽是整单元的一小部分,但检验的是日积月累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情况。
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机地组织到教学中。这样不仅能立刻得到定量的教学反馈,也助于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消除隔阂和生涩。在日常的师生答疑环节,我们正确处理学生英语学习中所犯的错误,保护他们的自尊,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正如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关于课后教师指导环节能否顺利实施,实际考验的是师生关系。因为学生要想投入并且高质量的呈现环节,一定会遇到很多细节方面的难题,若他们能积极的去跟老师沟通,不断的调整,定会做出令人满意的呈现环节,增强自己的信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唤醒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活动的意识,这些尤为重要。使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安全感。从而大胆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学习乐趣。为教学程序的顺利实施扫除人为障碍。从而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课后的沟通做好后,那么课上的呈现就会顺利并且高效,让学生成为有效教学活动的中心。
三、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紧跟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步伐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于交际的社会情境即“情境教学”。英语是一种语言,脱离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语言就难于恰当地表述,难于发挥其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利用情境进行教学,可以加强语言信息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巧用情境优化英语课堂结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英语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根据教材內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创设英语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用英语进行练习的机会。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学材料,挖掘其內涵,激活情境,也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不受制于教材和教参,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我们充分,灵活地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多看、多听,通过模仿或创新所了解的内容,进行教学情境展示。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们对有意思的课堂游戏,还是抱有较高的热情,基本可以做到全员投入。情境教学不拘泥于表现的形式,但核心是为了课堂的多样性服务。总之,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借助于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激情、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高一进行了趣配音大赛,我们学校安装了智能黑板我们可以进行单词大赛,词组PK赛等。
综上所述,双新背景下,我们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作出了适当的调整,让学生更加注重语篇的背景文化知识,增强语言应用能力,为新高考的调整做出充分的准备。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35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班-54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3、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4、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四、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电脑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在转差促优上,我也注意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发展。
4、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自考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年级组工作等等。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1、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多不同与其它学科特点的特殊学科,由于学科教学发展较缓慢,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工作收效不是很大。
2、我校是从本学期才开始信息技术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不能按时结束课程,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建议学校在以后的学期中,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教学课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部分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有畏难情绪,不善于动手操作,影响了今后的学习。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36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37
我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精神,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和《课程标准》,召开课改实验教研组成员会议,形成共识,明确了本年度的工作重点,研究讨论了课改实验的各项工作,分别成立了课改实验小组,制订了课改实验方案、工作计划、校本培训计划,为新课程改革实验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了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学校本着对课程改革高度负责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课改实验工作。以人为本、注重过程、促进发展,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新课程理念悄然进入了课堂,成为学校教师的主要谈论话题。课堂上学生站起来了,教师走下去、蹲下来了;学生乐起来,教师忙起来了;学生的话多了,教师的话少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全新的学习环境,努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都得到发展,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改实验一学期以来,我校做了大量富有实效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使课程改革稳步健康的推进,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实实在在抓好校本培训工作。
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于教师。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实验过程的始终,实行分层全员培训,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
1、领导身先士卒,做好表率。领导干部是课程改革实验的身体力行者和责任人。在课改实验中,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自觉参加校内课改学习,自觉学习教育报刊,广泛吸收课改信息。
2、教师积极投入,唱好主角。A:学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组织教师参加市、镇组织的各类专题培训、听课学习活动。B:本学期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为:
(1)学科最新的基本理念和教改信息,要求外出参加学习的教师及时传达学习内容、汇报学习心得。
(2)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办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
(3)教学反思。
(4)各年级教学研讨。
(5)观看相关课例录像。
(6)观看有关专家讲座。
3、我校十分重视教师们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走上了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每逢双周周四下午第四节集体校本培训。期初就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定主讲人,并做好培训活动记录。本学期2月18日已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持人朱永龙;2月26日学习《教师的境界》,主持人周天德;3月4日观看课例五年数学《鸡兔同笼》,主持人吴玲玲;3月12日观看课例五年语文《凡卡》,主持人陈奕发;4月2日观看课例三年语文《炮手提包》,主持人陈艺莎;4月16日观看课例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主持人高少峰;4月30日观看课例五年语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持人黄爱治;5月14日观看课例一年语文《春天的手》,主持人李冬梅。;本学期我校老师论文入选省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并汇编。
学校还先后派出语文、英语、数学、品德、艺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各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和学习活动,组织教师全员参加通识培训。老师们通过看光盘、听讲座,观课例、析个案,与同行交流等,接受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培训。目前,全校教师踊跃参加了课改培训。⑵组织教师参加开课、听课、评课活动。
二、扎实抓好教研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制度。
1、成立课改学科教研组。学校领导成员充分认识到抓好校本教研工作将关系到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制度的改革以及师资水平的提高,一句话,抓好校本教研工作将关系到课改的成败,经过大家充分的讨论,形成了共识,抓好每周教研活动是课改工作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我校成立了语文(组长:黄爱治)、数学(组长:吴玲玲)、综合实践(组长:陈艺莎)等学科教研组。
2、建立教研制度。根据镇教委的教改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制度,教研活动校长负总责,教导直接抓,教研组负责人具体抓,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使教研活动有章可循,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迹。
(二)扎实开展活动,努力提高实效。
1、严格实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学校采取有效方式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
2、真正落实“五有三保证”的新课程校本教研活动要求,“五有”即参加教研活动有问题、困惑、疑难;有教研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课题研究;有教研制度。“三保证”即时间有保证、人员有保证、实效有保证。通过抓好“五有三保证”的落实,我校教研活动扎实有效,有力地推动课改向前发展。
3、扎实开展“新课程研讨日”活动。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阶段总结。教研活动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活动机制正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格局。
4、组织参加教学区教研活动,组织本校教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进行互动式教研活动,达到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学校在语文、数学、艺术、体育、品德与生活、英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进行了研讨课的活动。
(三)拓宽研讨渠道,丰富研讨内容。
学校开放教师电脑室,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广大教师除了参加学校教研日活动外,还积极参与各类教育网站虚拟教研活动,与全国各地实验教师进行0距离教研活动,向先进学校学习取经。注重学科互相渗透、整合教研活动,要求教师除了参加自己任教的学科教研组活动以外,还要主动争取时间参加非任教学科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对非任教学科的教学改革、动态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促进自己所教学科研究工作,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研能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教研活动的渠道,丰富了教研活动的内容,创新了教研活动的载体,使教研活动更具有活力,更具有实效。可以说,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各方面的作用。
三、扎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课程的生命存在于课堂,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学校站在课程改革的制高点上,把课改视为生命的事业,带领老师们边实践边研究,全面启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1、扎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
我校充分发挥各学科指导组的作用,加强研讨,对老师们注重方法的指导。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组织教师讨论如何备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推行一些好的做法,研究课堂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倡导教师在备课中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除了教科书外,还应有音像资料、图书资料、网上信息以及来自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和信息;二是师生关系的开放,多创设一些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境,以利学生锻炼思维、开发智力、发展个性。为此,在集体备课时,由执教老师做中心发言──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学科教研组成员要认真倾听,并在各自事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出谋划策,提出改进意见,对于出现的问题大家互相探讨。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集团军集体备课的优势,加强研讨,力争在课堂上出精品。学校领导、课改和非课改年级教师深入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老师共同研讨,交流与对话,释疑与解惑,一切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在研讨中,扎实开展开展教研活动,2月26日吴玲玲老师施教的六年数学《圆柱的表面积》供本校老师研讨。3月4日高少峰老师施教的四年数学《手拉手》供本校老师研讨。3月26日周剑雄老师施教的`二年数学《辩认方向》供本校老师研讨。4月2日黄爱治施教的六年语文《你,浪花的一滴水》供本校老师研讨。4月16日叶玉挺老师施教的一年数学《小小图书馆》供本校老师研讨。4月23日杜云英老师施教的二年语文《瀑布》供本校老师研讨。5月14日陈奕发老师施教的五年语文《西门豹治邺》供本校老师研讨。5月7日李冬梅老师施教的一年语文《美丽的彩虹》供教学区研讨课。能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课改工作扎实有效,获得全体教师的好评。
2、扎实抓研讨活动。
每次活动还专门安排了说课、评课、点评等一系列交流研讨活动,使得研讨活动成为教师交流、研讨、反馈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一次次有效活动,对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进程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
四、扎实抓好课改总结和反思工作
在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深感课改辛苦,也体验到了课改的快乐,因为我们初步尝到课改的甜头。
1、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课改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学会了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会了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会了解放学生,尊重学生。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实验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探究学习,师生民主平等,在独立中合作,在合作中独立,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发现,老师似学生,学生似老师;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乐趣。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38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39
xx月xx日,在xx四个多小时的旅程后,我来到了美丽的江城xx。作为三大火炉之一,今年的xx貌似辜负了这一称谓。一场大雨洗去了大家舟车劳顿的疲惫,适宜的温度更加适合大家静心、潜心、专心地学习。
培训以陈xx老师的课程标准解读开始。开场前,他问大家:送走一届毕业生,面对高考成绩,大家有没有总结得与失?这一灵魂拷问开启了我本次培训之旅。聆听了专家们的理论解读,观摩了优秀教师的课例,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依据新教材的精神和新高考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词汇教学中,不能单纯孤立地讲授词汇,要结合语境或以词块的形式呈现,教师要通过教材内的任务层层滚动浮现,同时引导学生查字典自主学习词汇。依据主题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并通过听说读写看等多重方式练习巩固,从而帮助理解,内化运用。
2、吃透教材,构建单元主题。
3、研读语篇是教师落实核心素养的需要。首先要回答“what”“why”“how”这三类核心问题。
4、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
本次培训,是短暂的邂逅,更是思想的洗礼。都说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希望在即将到来的秋季新学期,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核心素养真正提现在平时教学中。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40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之后,我市被确定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这既是对我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激励,也是对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鞭策。本学期,我们认真贯彻了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精心组织教师培训,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掌握了新课程的基本结构和课程标准,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有效地进行课程评价的改革。从整体上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本学期的基本情况做如下概要总结:
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师资必先行
面对新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新编的音乐教材,怎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要尽快更新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新观念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加强学习。针对我市音乐教师的情况,署假期间首先进行了集体培训,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通过学习,教师们认识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使转变观念有了前提条件。通过听专家的报告(看录像),使教师明确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懂得了课程改革必须从课程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树立了课程意识,初步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即对课程有了自己基本的看法,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们还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最重要的,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要搞好教学,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明确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现、学生观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师们还明确了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通过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和参加教材培训,使教师充分认识到,《音乐课程标准》的问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引起了全体音乐教师的普遍关注。《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明确了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展示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立足于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观的突出体现。它的突出特点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把“过程与方法”设为课程目标之一。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通过进行教材培训,教师们了解了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了教材所体现的四个教学领域:即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二、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有观念才有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们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基本属性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第一个教学理念。但长期的音乐教学存在着“重技轻艺”的倾向,即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许多音乐课理性有余,情感不足,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在乐理知识、识谱和被分解后的音乐中找不到乐趣,不能进入音乐,哪里还谈得上审美。所以音乐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第一个课程目标。针对当前的音乐教学情况,教师们首先改变了观念,正确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性质。经过重新审视,老师们共同提出了三个主要目标在教学中去努力达到,即强化以审美为核心,加强基础能力培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强化以审美为核心包括:情感的培养过程,以创造为中心,音乐愉悦性特征等;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包括: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包括: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学习世界优秀名作,了解时代气息音乐文化等。三个目标针对性强,例如强化,首先是针对当前对“性质”的模糊而必须“强化”提高认识,其次是说明审美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要发挥其独特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强化情感、创造、愉悦的教学活动,那么审美教育必然能得到“强化”,其结果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在教学中,教师们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动力,要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突破口,学生有了兴趣,一切都迎刃而解,有了兴趣可以产生情感,情感可以上升为审美,审美可以积淀情操,情操可以升华人格。例如,在有的音乐课上,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教师设计的音乐活动学生非常有兴趣,学生能全员参与。
在教学中,教师们还重视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很多课中可以看出,他们以即兴创作为抓手,以想像、联想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加强教研
本学期结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实验,全市确立了几个实验点校。九月下
旬,省教研室音乐教研员李东老师和市教科院领导到一实小、二实小等几个实验点校调研音乐教学实验情况,进行了听课评课,李东老师首先肯定了音乐老师的教学成绩,然后给老师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注重教,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要注意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特别注意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应因人而异,注重个性培养,不能要求千篇一律,用一个模子来套。二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不要被动地让老师牵着走,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想干什么,自己设计。如用碟子敲节奏。不能让学生只跟着老师敲碟子的一个位置,而应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变换着位置敲,敲出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节奏,这样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特别高,教学效果一定更好。三是教师不能用成人化的语言和学生交流,要用生活化的儿童语言,并且教师要用情感打动学生,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通过李东老师的讲评,给音乐老师上了一堂生动的指导课。老师们受到了很大鼓舞,更加明确了下一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十月下旬,人教社领导来我市了解音乐新教材的使用情况,听了几节音乐课,让老师们谈谈时使用新教材的看法。老师们一致认为;新教材编写得很好,特别以单元形式呈现,每个单元都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各个部分中都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选材范围宽泛,编排形式新颖,总之,充分体现出了音乐课程标准的十个基本理念,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总之,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科学性、愉悦性、综合性、艺术性等特点。
十月下旬,我市举行了小学音乐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有十八位教师参加了优质课评选,通过评选活动,评出了四名优质课教师,他们的优质课充分体现了新理念指导下的改革课,特别是12月中旬举行的两节小学音乐公开课,全市音乐教师都参加了听课,听后受到很大启发。首先,公开课普遍体现出教师树立了目标意识,由重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重视了情感体验,重视了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等,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本理念,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全员参与实践活动,体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并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三是体现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从多方面多角度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师生的平等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等等,总之,由于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所以课堂展示的是新理念指导下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改革课。两位教师的课还录制成了录像带。
结合课堂教学实验,部分音乐教师还写下了教学经验论文、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感想、教学体会等,对以后的课程改革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总之,本学期的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实验已初见成效,但是就全市音乐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整体上看,发展仍不够平稳,表现在有的音乐教师认识不到位,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丢不下,新的教学理念没有树立起来,有的音乐教师在创新面前畏难发愁,不愿吃苦,有的学校在教学实验上迈不出新步子,新教材老教法现象仍然存在。
今后的音乐课程实验改革工作,如何使观念到位仍是重要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勇于大胆地去探索、创新、实践,要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去追求,去不断完善、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探索出高密市音乐教学改革的新路。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41
一、实施情况
本期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当中,努力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了过去体育教材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方式,力求把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和健康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放在首位,并且尽最大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能吸引学生的方式表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他们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经验和成果
本期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改变了一些过去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篮球双手头上投篮的教学中,过去的教学注重技术动作,强调运用过程,反复练习徒手的基本动作,学生投篮难以掌握,没有积极性,因此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教学效果。通过教改,首先让学生以投出去为主,增加练习次数,教师用语言鼓励并做规范、准确的示范,当学生屡投不中时,他们就会去摸仿教师的动作,提出问题,这时再进行技术讲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1、班级人数多(70—80人);
2、运动场地少、小(上课班级多),运动器材少;
3、从“达标”情况看,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主要表现在:耐力、力量、吃苦耐劳精神、勇敢精神、集体主义等方面;
4、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业余锻炼。
四、改进建议
1、增加体育器材、场地;
2、规范“二课、三操、一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更充足的精神来面对繁重的文化课,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4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已经整整一年了,我校作为全国首批实验区体育样本校,在一学年中开展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实验情况做一全面总结。
一、学校概况
我校现有19个教学班,1000左右学生。学校体育教研组有“两老两青”四位教师。“两老”从事一线体育工作40载,分别担任迎泽区体育中心教研组正、副组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两青”积极上进,勤学好问,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现正在进修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是我校体育组的一大特点,老教师的“传、帮、带”与青年教师的朝气蓬勃,接受新事物快,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为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能有幸成为体育实验样本校,这对我校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更快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是对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鼓舞和鞭策。为此,我校十分重视课程改革工作,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有教导处、体育教研组、后勤参加的领导小组,聘请本省教育、心理专家、体育教研员,参与实验、评估工作。添置了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器材,配备了电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一年级学年、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实验之前,我校代霞老师参加了XX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区)培训会,XX年4月参加了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者国家级培训班,系统学习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知识。学习后,她与教研组的全体成员经常进行学习、讨论、研究、交流,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从教学内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技能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无意识心理与有意识心理高度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意向心理活动,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在实践中,我们的教育行为正逐步由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教与学转变,由重在启发答向重在启发问转变,由重在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师个性化转变。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作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三、实验实施与体会
1.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材内容。
(1)对《教师用书》教材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
我区被确定为实验区后,首先选择了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师用书》,对书中的教材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指导组、教研组、实验教师的反复研究、交流、实践,我们感到《教师用书》的教材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如依据身体健康领域“水平一”目标的要求,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会“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在一年级学生《体育健康手册》中设置了身高、体重测量记录和“等级评价”专栏。测量记录表每人一张,学期开始时下发,每学期收两次(测量2~3次),除集体统一测量、记录外,学生还可与同伴、家长协作进行不定期测量、记录。通过教学、实践,反馈数据表明:学生学会了测量身高、体重的方法,并能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等级评价、记录的比例分别为96.8%、94.7%。在强化学生关注自己生长发育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和认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此教材是切实可行的。
(2)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用书》教材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为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留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我校除选用教师用书中的教材内容外,还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性别等特点,选择了具有改进学生健康和增强体质实效性的内容,如小排球、滚铁环、小四项(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迈大步)等内容。另外,我们为了符合学生心理要求,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开学初设计了体育兴趣调查表(如表一),每月初进行一次兴趣调查,学生在自己最喜爱的项目栏内打“√”,然后教师进行数据整理,根据结果对教材内容给予适当的'调整。以九月、十月、十一月调查结果为例(表二),前两个月学生兴趣变化最大的是游戏与队列,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多组织学生喜爱的游戏。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队列,而队列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进行教学又不行,教师便通过丰富教材内容,逐渐引导学生由不喜欢到喜欢。十一月的数据表明改革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如在“排队”实施中,老师首先用树枝、绳子做比较高矮、长短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与同伴比较身高,并鼓励学生尝试按大小个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教师进行编号,最后让相邻的同伴互相认识,交流感情。整个过程还伴有轻松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排队”的速度比以前由老师一个一个地安排位置快了许多,学生们不仅很快记住了自己的位置,还能帮助相邻的小伙伴找到位置,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
2.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选择了新教学内容,许多一线教师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在全新的领域目标前已显得力不从心,在研究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方面更是束手无策。这些都唤起了我们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大胆实验,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决定对教法、学法进行改革。
首先对体育基础常识进行了实验改革。如在实施“正确身体的坐、立、行姿势”时,安排两个班选用不同的教法、学法,然后进行对比(表三)。
实验班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地学习,在新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坐、立、行的基本要求,并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动作。对比班的学生则在典型的“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模式中被动地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不仅没有兴趣,而且更谈不上说出坐、立、行的基本要求,与同伴合作学习等等。
其次,注重学生学法的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合作、创新意识,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跳单、双圈”的实教中,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兴
趣广泛、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等特点,采用游戏的组织形式,使教材内容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首先学生结伴来到小动物乐园,做完健身操(模仿操)后,去参加小动物运动会(单、双脚跳比赛),然后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利用自制绳圈(直径30公分、可随意调整、有弹性、能进行多种活动)学习跳单、双圈。学生通过自我尝试,互帮互学、反复实践、展示交流、创新拓展,不仅学会了单踏双落动作,而且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改造器材创编自己喜爱的游戏,如“跳皮筋、跳短绳、跳长绳、抓尾巴、网鱼、猫抓老鼠……”孩子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个性得以展示,激情得到渲泄,心理得到满足,合作得到加强、身心得到发展,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体现了现代教学为学生“授之以渔”的改革思路。此外,练习中还体现了分层教学,通过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场地(单、双圈不同组合、不同远度)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起点和发展的余地。
3.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评价方法。
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评什么,怎样评,事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延续多年的体育考核方法,强调测验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量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过激励作用,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消极影响。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以反映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达到提高兴趣,促进发展,鼓励进步,增进健康的目的。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对体育课程评价重点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二)年级体育课成绩综合评价记录表”(表四),开学初,向学生说明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表现。划分小组,让各小组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以便相互了解,掌握组内每个成员的情况,为小组评价打好基础。成绩评定内容包括认识与知识、体能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采用自评、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的评价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分组对每个组员进行互相评定(对有争议的则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就高不就低的方法),最后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进步幅度及自我评定、组内评定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对进行幅度大,表现尤为突出的或身体的缺陷及其他情况的学生写出简短、激励性的评语。另外,让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关注孩子的学习、发展。调查数据统计:下发评定表159份,回收150份,其中希望老师对孩子严加管理,并增加体能训练及意志品质培养的102份,占68%,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进行评价的24份,占16%,没有意见的24人,占16%。
关于对学生的学习评定工作,我们还在反复实践,修改完善之中,希望得到专家,同仁们的指正。
四、实际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我们力求改革,想理性、扎实地从事教学,但由于领悟课改新理念的程度不深,对学生认知估计不够,有时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2.现实社会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有的人对课程改革不能理解。
3.一线老师缺少改革的具体指导,不知道怎样去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包括教学组织、评价等)。
4.课程改革后,工作量加大,相应的人员编制不能及时到位,课程改革实验质量得不到保证。
总之,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是方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会满怀热情,以万马奔腾之势投入到课改的最前沿,本着“探索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认真地理论联系实际地用我们的智慧和才华为我国的课程改革和教师用书的修订提供最切实的依据。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43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比如登山,一个个台阶,是拖起你生命之峰的基石,一道道绝壁,是刺激你生命活力的养份,极顶的风光,只有在征服了过程的艰险之后,才会具有勾人心魂的魅力。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20xx年秋,我校一年级进入新课程。本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场攻坚战。它牵动着基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纵向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横向看涉及到千家万户,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学校两年来的课改实验,在教育局、飞云学区的正确领导下,在进修学校的指导下,克服了许多困难,基本上明确了课改的方向和目标,理清了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具体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立足文本、尝试新课改。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课改理论,立足文本。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只是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教材的内容。但是也有些教师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文本,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为了评价一趟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在设计教学时,可谓是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播放课件等等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们也始终被老师调动着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教师在花大力气精心设计教案时,忽视了如何有效的利用课本这个现成资源,往往只见活动的热闹,而课本只整整齐齐的叠放在桌角,却没上场的机会。然而,热热闹闹的课堂是否就能象教师想象得那样把所有的内容全部教给了学生呢?不见得,往往热闹后学生冷静下来,脑袋里一片空白。因此,这样的课堂只是给人热闹的感觉而已。如:这样的一节课:初步认识人民币后,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3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柜前购物。学生争先恐后地用仿真样币“购买”铅笔、本子、橡皮等。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仍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买”来的物品,旁若无人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本节课的任务是“认识人民币”,但在购物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具体的物品上,“买者”和“卖者”都不去注意币值大小,对物品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人民币。从形式上看,学生积极性高,主动地投入和参与了学习活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这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活动与认识人民币有多大关联?却没有真正的落实。而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二、抓好常规、开展教研活动,走进新课改。
1、语数教研组强化了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不仅备了知识点,更备教法和学法。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居高临下地评价所教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要善于驾驭教材,创新性的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作业设计、批改每位教师做到认真对待,力求科学、客观、有效。开学后,我中心小学抓好1--3年级的新课改的教学工作,校长和教导认真深入学校听课、指导学校工作。对于一些没有按新的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们都要求他们观看有关课改方面的录象、光盘,以最快的速度,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2、为扎实稳步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步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认真开展教研教改工作,组织了教师开展了听课、评课活动,有效促进了教改工作的深入开展。11月3日,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语文、数学等教研员来听课,教研员对我校十位教师的课给予了一定的评价,同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几位年轻教师通过教研员的点拨,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全体老师很大的启发,使其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由原来的单一转变为多元,教学过程由原来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学,转变为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做到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开展课改实验、推动新课改
课改实验运作两年多来,我们真切地感到新课改的春风已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特别是在练习的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兵练兵”的训练方法,好带差,学生之间互相训练,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采取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3)、教学手段的转变,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转变为学生利用学习工具自己学习。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的潜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不断总结经验,做到以美引趣、以奇诱趣、设疑激趣、以动唤趣、练中增趣,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学习。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知道“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的道理,要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要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求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有好奇心喜欢提出各种问题,只要我们教师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想象,创新的潜能就能被开发出来。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各方面条件都较差,特别是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中教师们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手、合作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习有余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制订四种评价办法。
(1)、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转为结果过程并重。
(2)、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
课上的好坏由过去只听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发展,转为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
(3)、提倡自我评价,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工作、表现做出书面形式的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4)、领导评价:根据每位教师学期的工作,表现过程、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展。
四、新课程带来的收获与体会
收获: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学校、教师们更注重了通过开展校内外、课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5、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6、由于城乡办学条件的差异,教育经费的不足,农村小学因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有些课程的开设只能是“纸上谈兵”。现确实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使农村小学生也能真正享受新课改的益处。
体会:1、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
3、方法改革是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4、评价改革是动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五、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4、如何缩小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而造成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我校在课改实验中锻炼教师,正逐步建立起与新世纪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信心增加了,情感态度、健康个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关山仰渡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我们很多期待的理想,理想为我们明确了方向和目标,给予了我们强大的内驱力。理想使我们兴奋,催我们前行。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现实为我们确立了自己与理想的差距,要求我们做深刻的反思,冷静的思考。我们虽然在新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
许多的不足。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挺立潮头,搏击风浪,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去创造新课程改革的灿烂明天!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44
20xx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推行,广西新一轮的课改,势在必行。今年我的教学任务是高一英语教学。7月份,和广西的老师一起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和研讨,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我这段时间以来的一些培训反思:
一、新课程改革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新课改更注重以生为本,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是要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得到个体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新课改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前,在我们进行增强课堂实效性研究的`英语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影子。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英语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际性的自主和合作。
二、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校的学生来自全区各地,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语言基础能力、兴趣性格、智力、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一般会用很基础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有把握回答问题,回答的答案是正确的时候我会说“Good” “Very good” “Good job”,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You did better than last time ”“Thank you all the same.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对于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力求让他们觉得学海无崖。当然,对他们的鼓励和表扬是必不可少的,并从学习中得到收获的喜悦。
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高考接轨。
我们目前英语课堂教学,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教师仍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的培养。因此,在新一轮的课改大环境下,从高一开始,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1.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语的基本导向仍停留在学生重复或重现事实要求(主要是重复教师的话语和教材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比例还极小。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动脑程度和和提倡个性化的的课堂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使用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不能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要以精讲精练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使教与学合拍;要重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收获的关注。讲的内容环节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使其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展现个性,发展心智”等教学目标的真正体现。
2、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针对学生实际,加强“备学生”、“备学案”这一必要环节;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失去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和把握,进行有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堂教学能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高考热点和高考难点的“三点”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得
到及时、适时地活化;避免课堂容量偏小,内容单一这种情况;加大课堂密度要求,使学生能更多的参与、更全面的参与有效的课堂学习;加快课堂节奏,使课堂气氛和谐且活跃,并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
3、对高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高考的考试范围、要求、形式、出题的特点及规律了解透彻。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依赖课本和复习资料,要对资料进行精选与整合。教师自身对知识框架的主动构建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在老师和学生建立系统的英语知识体系与网络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4、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能用新颖、独特又合适的方法去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就能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收获,有多大收获等学情;课前设计“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学生还想学什么”,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
总之,在新课改之前,在新高考的指挥棒下,再进行的高中课改培训集中学习,网上远程学习,并听了一些专家的解疑后,我们会结合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为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进行反思,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更体现“以生为本,倡导全人教学”。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45
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三年,我们信息技教师首先接受了新课改理念的洗礼,认真解读和领悟了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并以新课程为指导,努力改变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在以促进学生能力为中心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以课堂为主渠道,转变过去教师授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唯一目标的传统模式,变为更多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信息技术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理论知识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理论知识点,学生不但学的很乏味,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记忆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完成答题就会出现flash小游戏,分数越高,游戏越好玩,学生们为了能玩上更好玩的游戏,就认真答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自然掌握了理论知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而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生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从上学期开始结合我校生源少、基础弱的问题,在初一年级开展了一系列教改实验。引入“洋思”“黛溪”中学的成功经验,以新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与以往的.初一年级相比,精神面貌好,学习氛围浓。
我们还组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开展教学评析活动,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意图,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情景进行诊断性研讨,老师们根据新课程理念,联系自己的教学经验,互相争议,碰撞交流,共同提高。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 ——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求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关注学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带动学习方法的生成;教学效果是否使学生学有所获等。我们提出了“五个一”的做法,即读一本教学理念书,上一节示范课,定一个研究课题,写一篇论文、反思或报告,做一个课件,引导老师从一个个单项任务中去落实科研工作,形成“工作——反思——改进”的研究习惯。
我们相信,在新课程改革中,通过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学校领导的不断努力,教师们观念的进一步更新,管理制度的日趋完善,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定使我们乘着课改之舟,乘风破浪,一定会早日到达胜利的彼岸。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46
我校从XX年秋季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这五年的实验工作中,我们加强教改科研,建立培训、教学、科研相结合的课改常态工作,以教育科研推动课改,以课改促进教育科研,加强课改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研究,大力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质量的完成课改工作。
一、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学校中心工作。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遵循思想性、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原则,负责指导全校课改工作的实施。制定学校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和计划,拟定课改工作各项制度,包括集体学习培训、集体备课等制度以及课改年级教师和课改各负责人职责等,扎实开展课改实验工作。
2、加强学校了科研室的建设,针对课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突出问题,拟定课题《农村学校学生合作学习研究》,开展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研究,促进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3、学校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探索建立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规范和教学管理形式。制定了《xx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新课程发展性评价学生意见》《xx小学新课程考试指导意见》和《新课程教学常规》。
二 、积极开展校本校验、培训,推进课改实验工作。
促进学校教研工作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近几年来,我校通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转变教师观念,促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改变。我们结合教研教改、新教材培训、课堂教学研究等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逐渐使教师们成长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
1、扎实抓好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支持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学习培训,要求参加人员回来要上交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将学习资料打印,向其他教师发放。与此同时,要上一节示范课,并指导其他教师上好教改课。教师全员参加培训,要求实验年级教师把握课标,熟悉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中能体现新理念,突出新教法,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交流研讨,优化组合,不断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积极论文评癣课改论坛活动,提高我校课改实验学术水平,并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优秀论文、优质课的评眩。
2、规范教学过程,抓好教学管理。几年来,我们规范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做到课堂教学达标。积极按教研室要求开展备课改革,使教师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处理好教学预案与课堂生成性教案的关系,变一元目标为多元目标,变整本教案为活页教案,切实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教学反思。学校将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检查性听课的力度,加大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
3、抓好课改工作,提高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我们经常开展开展优秀教师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课改中的中坚力量。开展赛课、说课、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增进教师对新课程思想的认识、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基础课程改革丰富了办学特色内涵,提高特色质量品位,学校从实际出发,强化优势项目,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进而实现特色办学。
1、xx小学突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立舞蹈队,民乐队,合唱队,在舞蹈、民乐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强势项目,初显学校艺术特色和教育成果,让学生在诸多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并在全国、盛市各级艺术人才选拔赛上屡获佳绩。
2、注重校园文
化建设,提升升精神文化内涵,打造了促进学校传统文化的良好育人环境,积极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体验教育等活动,加强尊师守纪,勤奋好学,文明礼貌,讲究卫生教育,并通过团支部,少先队,中队及队员的自主性教育,把强制性教育(学校的各种检查与督促)与自主性教育相结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47
在课改良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不断地转变思想,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几年来,我积极参与岗位培训,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课程培训等。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勤练根本功,博.众长,不断涉猎新知识。
在学校,我积极营造课改气氛,引领教师成长。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教学沙龙等活动形式,通过确定行之有效的课题,围绕课题开展有针对性地活动等,使教研工作“主题化、课题化、精品化〞,带着教师在活动中领会课改精神,提高课改意识。
走进新课改以来,我感觉收获颇丰。20xx年喜获宁波市教坛新秀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曾两次执教浙江省五市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课,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及好评;屡次担任区级课改研讨课任务,为我区教师的课改培训做好先锋;屡次随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一起参加送教下乡活动,给偏远地区的老师带去课改的`春风。20xx年8月教师进修学校组织新教师培训,我做了《新教师成长之我见》专题报告,受到领导的肯定和新教师的好评,参与教研室研究的《以教例研究为平台促进语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课题获宁波市根底教育教学研究优秀课题评比一等奖;20xx年10月有幸被聘请为鄞州区名师工作室研究员。
20xx年9月荣获鄞州区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20xx年6月获得区优质课比赛二等奖,20xx年3月获区教坛新秀评比一等奖。20xx年8月荣获区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xx年有幸参加浙江省校级骨干高级研修班脱产培训,荣获优秀学员称号。近年来,基于对课改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我积极撰写文章,取得一些成绩。论文《让语言实践与情感熏陶同构共生》分获浙江省20xx小学语文论文比赛、宁波市小学语文论文比赛二等奖;《走出为难演绎精彩》获宁波市20xx小学语文优秀案例评比一等奖;《合.加工教材有效提升情感》等三篇文章入编宁波出版社出版的《课堂新探索》一书;14篇案例刊发在《小学语文名师教例赏析》一书中;《“该出手时〞还应“出手〞》等论文分获省市级论文比赛一、二等奖。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48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比如登山,一个个台阶,是拖起你生命之峰的基石,一道道绝壁,是刺激你生命活力的养份,极顶的风光,只有在征服了过程的艰险之后,才会具有勾人心魂的魅力。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20xx年秋,我校一年级进入新课程。本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场攻坚战。它牵动着基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纵向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横向看涉及到千家万户,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学校两年来的课改实验,在教育局、飞云学区的正确领导下,在进修学校的指导下,克服了许多困难,基本上明确了课改的方向和目标,理清了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具体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立足文本、尝试新课改。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课改理论,立足文本。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只是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教材的内容。但是也有些教师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文本,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为了评价一趟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在设计教学时,可谓是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播放课件等等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们也始终被老师调动着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教师在花大力气精心设计教案时,忽视了如何有效的利用课本这个现成资源,往往只见活动的热闹,而课本只整整齐齐的叠放在桌角,却没上场的机会。然而,热热闹闹的课堂是否就能象教师想象得那样把所有的内容全部教给了学生呢?不见得,往往热闹后学生冷静下来,脑袋里一片空白。因此,这样的课堂只是给人热闹的感觉而已。如:这样的一节课:初步认识人民币后,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3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柜前购物。学生争先恐后地用仿真样币“购买”铅笔、本子、橡皮等。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仍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买”来的物品,旁若无人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本节课的任务是“认识人民币”,但在购物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具体的物品上,“买者”和“卖者”都不去注意币值大小,对物品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人民币。从形式上看,学生积极性高,主动地投入和参与了学习活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这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活动与认识人民币有多大关联?却没有真正的落实。而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二、抓好常规、开展教研活动,走进新课改。
1、语数教研组强化了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不仅备了知识点,更备教法和学法。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居高临下地评价所教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要善于驾驭教材,创新性的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作业设计、批改每位教师做到认真对待,力求科学、客观、有效。开学后,我中心小学抓好1--3年级的新课改的教学工作,校长和教导认真深入学校听课、指导学校工作。对于一些没有按新的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们都要求他们观看有关课改方面的录象、光盘,以最快的速度,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2、为扎实稳步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步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认真开展教研教改工作,组织了教师开展了听课、评课活动,有效促进了教改工作的深入开展。11月3日,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语文、数学等教研员来听课,教研员对我校十位教师的课给予了一定的评价,同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几位年轻教师通过教研员的点拨,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全体老师很大的启发,使其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由原来的单一转变为多元,教学过程由原来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学,转变为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做到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开展课改实验、推动新课改
课改实验运作两年多来,我们真切地感到新课改的春风已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特别是在练习的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兵练兵”的训练方法,好带差,学生之间互相训练,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采取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3)、教学手段的转变,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转变为学生利用学习工具自己学习。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的潜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不断总结经验,做到以美引趣、以奇诱趣、设疑激趣、以动唤趣、练中增趣,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学习。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知道“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的道理,要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要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求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有好奇心喜欢提出各种问题,只要我们教师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想象,创新的潜能就能被开发出来。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各方面条件都较差,特别是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中教师们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手、合作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习有余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制订四种评价办法。
(1)、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转为结果过程并重。
(2)、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
课上的好坏由过去只听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发展,转为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
(3)、提倡自我评价,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工作、表现做出书面形式的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4)、领导评价:根据每位教师学期的工作,表现过程、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展。
四、新课程带来的收获与体会
收获: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学校、教师们更注重了通过开展校内外、课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5、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6、由于城乡办学条件的差异,教育经费的不足,农村小学因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有些课程的开设只能是“纸上谈兵”。现确实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使农村小学生也能真正享受新课改的益处。
体会:1、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
3、方法改革是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4、评价改革是动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五、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4、如何缩小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而造成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我校在课改实验中锻炼教师,正逐步建立起与新世纪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信心增加了,情感态度、健康个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关山仰渡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我们很多期待的理想,理想为我们明确了方向和目标,给予了我们强大的内驱力。理想使我们兴奋,催我们前行。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现实为我们确立了自己与理想的差距,要求我们做深刻的反思,冷静的思考。我们虽然在新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
许多的不足。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挺立潮头,搏击风浪,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去创造新课程改革的灿烂明天!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49
在正式开始作为一名实习老师之前,我们接受了xx区教育局与当地学校的岗前培训。再教育局接受课程培训时,樊老师强调一节课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节课与其讲的太快,令学生们接受不了,消化不了,不如讲的少一些,慢一些,使学生们都有收获感,哪怕只是一点点。下午董校长给我们开培训会时也强调到了这一点,我们xx区实验高中的学生以艺术生为主。同学们的基相对薄弱,在课堂上讲的太多不仅仅同学们理解不了,时间久了也可能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上课前要充分考虑到同学们的基础和现有水平,充分考虑学情。
也正是因为实验高中的孩子们大多都是艺术生,因此班级和课堂管理就非常重要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心理之间的博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大都容易冲动,叛逆,因此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能硬碰硬,而是多观察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从优点出发,鼓励孩子,帮助他们从建立自信开始改变自己。有人曾说:“当你把别人当做天使时,你就生活在天堂;当你把别人当做魔鬼时,你就生活在地狱。”同样地,当我们吧学生当做天使,用心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时,我们的课堂就像是天堂,当我们把孩子们当做烦人的魔鬼时,我们的课堂也就变成了地狱,毫物趣味可言。
因此,我觉得和孩子们相处最好的状态是亦师亦友,上课时严肃,下课时活泼。我们也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争取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50
通过《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培训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次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丰富了教师的知识面,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我校的现状,我认为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才的奠基石。现社会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为以后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发挥更广的想象力,从而显示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平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普遍喜爱语文课,但有个别学生普遍厌学语文。为什么呢?原因出在哪,我认为是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同所造成的。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进行认真研究,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缺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厌学语文课,可能存在这些原因:师生之间缺少感情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在不自觉中移植到对语文学习上,长期以往便导致学生厌学语文。由于条件环境有限,在教学中只有一本书,一支粉笔,这些便是整堂课的教具,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的思想不够集中,加上课业负担沉重,繁琐重复的读、背、抄、写成了学生的语文作业固定模式。
针对以上症状,怎样才能激发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认为最重要的要做到这几点: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有亲和力。尊重学生,不断地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学生更专注的学习语文课程。我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在于积累,主要反映在上课时学生一定要做好笔记,便于反复研究思考,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组织演讲、知识竞赛等,才能触发学生写作灵感,想象力一定有长足的进步。
以上是我的几点心得,也通过这次学习,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我一定要加强学习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汲取专家的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为我们农村的教育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51
在本学期的新课改中,我不断的学习新课改实施方案,积累教育教学方法,更新自己教育观念,以尽快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改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此我做了很多努力。现总结如下:
一、以新课改理念为先导走进课堂。
用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专著,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培训和学习,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书上学。保证理论学习的高质量的走进了新课堂。
二、按新课改要求注重课堂教学实践。
“把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我力争从以下几方面改正:
1、备课。认真的学习教材,熟悉教参,恰当处理好教材。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是被动的执行课程,而应成为课程积极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所以创造的使用教材内容,当认为教材上提供的情景不适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或者有了比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景时,就更换主题情景。其中,教材内容必须符合本班学生的学习要求。更换后的主题情景更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做以后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
2、上课。注重情境化的教学。新课程的情境创设已不是课始、课终的附属品,而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主线。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尽量做到生活化的教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操作多样化。其实质是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优化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
3、作业。本期信息技术采用作业纸的形式,在设计作业时,注重活动式作业的设计。培养学生在操作中完成相应的作业。要求认真的做在作业纸上。经常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及时的记录下来。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把现代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还有一段距离,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研究、探索的过程。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经常梳理和小结教学,只有不断总结交流,才能提升自己,形成一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局面。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52
一、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我认为“语文新课标”是在对我国已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套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高中语文教改方案。虽然其中条目繁多,但我觉得是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彰显了语文的“育人”功能,二是更科学健康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功利性太强,为了让学生挤过高考这个独木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把一篇篇课文或美文像医生解剖肢体那样分割开来,然后逐字逐词的去分析解读,汉语优美的韵味和意境就在这样的“肢解”中荡然无存,原本应该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语言课也因此变得乏味枯燥,也难怪一些学生对语文作出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技巧的训练,几乎完全淡去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于此不同,“新课标”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除了积极有效的努力促使学生知与能的双重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引导与培养,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百年意识,懂得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未来其个人生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必须克服既往语
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切教育都应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人性的需要。就语文的具体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内容又是形式,语文不管教什么,最终都要落脚到这四个方面上来。语文的教学效果最终也必须通过这四个方面来检验,所以对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总而言之,我觉得让学生成为一个心智情感都健康的热病人,然后能正确使用合理优美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也许就是这次新课改的真正宗旨吧。
二、我的教学尝试
1、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
有人作过的一个调查显示,当前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主体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男学,难找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份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经常不认真听,思想开小差或做其他事。而在课堂互动的进行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仍以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八分之一,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这个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尤其是我们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题参与权实现不充分,教师没有赋予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与他们充分的时空,致使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的第一讲,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专题讨论课: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通过我自己对语文的感悟,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了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它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我告诉学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学好了它,也就能更好的学习其它课程,何乐而不为呢?通过这次讨论,我发现学生轻视语文的现象有所减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普遍较高。
现在我们知道一套教材一统天下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弃置不顾。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语文与逻辑性很强的数、理、化不同,教学中多上一课,少上一课,对语文知识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但不管怎样也不能把文本变成课堂上的点缀。回归文本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文本进行解读、阅读品味,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会解读文本的快乐,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形式。如讲《故都的秋》,在带着学生抓住“清、静、悲凉”分析了“庭院清秋图”后,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分析其他四幅图画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再选派代表发言。我只要最后点评一下学生的表现就可以了。这样做既解决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又体现了新课标中合作、探究的精神。
2、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课本来学习语文也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进而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还是听进去了,课内课外都做了很多的积累,平时该熟练背诵,该完成的训练内容都做得比较到位,绝大多数人没有出现“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我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而是他们缺乏一条进入学科大门的路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条路,并不断鼓励他们。
3、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除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文本,我也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作为阅读的对象。在5本必修课本中,绝大多数的课文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对于这些文章我提倡学生要边读边思考,边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越熟,就能够越进一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熟记于心,才可能有一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刚开始我要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学生读得非常快。等学生读完我做过这样的评价:“大家读的很流畅,但我感觉朱自清是在跑步,不是在散步。既然你们知道朱自清此时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缓慢一点,低沉一点”,反复了几次之后学生读得效果果然要好多了。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阅读,我经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这个学期主要把教材中要求阅读的三本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家》读完。前几天询问了一下:75的学生已经看完了其中的两本。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准备再搞一个“阅读沙龙”活动,给学生创建一个交流所读书籍内容及心得体会的平台,如果这个交流平台得以真正创建起来也可以带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了读名著之外还引导学生读一些名篇名作﹑经典美文。我跟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高中三年要读一千篇文章,也就是每天读一篇文章,读书必须要循序渐进。
除此之外必修⑴还有一本很好的配套资料《阳光课堂》,上面很多很好的文章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对象。在读文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自认为写得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并且有时会要求学生就文章自主设问,并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要学生就文章作了出自己适当的批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读了文章之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检查: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注意: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我希望通过以上活动能引导学生热爱读书,使他们在青少年阶段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好终生受益。
关于“听”方面,我花很多精力下载了课文的配乐朗诵和语文相关的富有人文气息和积极情感的歌曲(如在讲《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歌时,放了《母亲》这首歌曲);还有课外的配乐散文、配乐诗歌朗诵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我记得有一次在放一组几首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配乐诗朗诵时,全班默无声息,但我可以看见原本青春洋溢的脸上此时个个表情沉重,有的学生眼里还不时闪出晶莹的泪花。这充分说明学生已经进入到了文本所需要表达的境界,同时对学生人文生命也是一次提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是老师施教的对象,而是和老师一起经历一段生命情感体验的伙伴,这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吧。我总感觉语文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一个人生命的姿态、生命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接受了怎样的语文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所以我想用这些好的音频素材使学生的人文生命在充满平等气息、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堂上尽情的生长绽放。
关于“说”方面,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外,我也借鉴了目前在城市较流行的一个活动,那就是在课前设计“课前五分钟演讲”的环节,每天安排一个学生,不设主题,自由畅谈。但由于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现已搁置下来了。下学期我打算重新调整一下,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把这个“说”的环节进行下去。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53
新课程改革已经风风雨雨的整整走过了三年,三年来的新课改是怎样走过来的,给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了什么,在此进行总结回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有利于新课改的进一步扎实开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年来的课改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我们学校于xx年7月组建后,7月份进行了南北二区一年来课改工作的回顾摸底,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课改实施方案。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理念先行、机制保障、校本研训、改革评价、设备投入、反思改进的工作思路。
一、理念先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教材的修改,而是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它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新课程秉持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课改的灵魂,它包涵了三层意思:
1、倡导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教育;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过程与方法及实践体验。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我校利用xx年暑期师德培训和每周一的教师工作学习例会进行学习、宣传、谈体会、写心得、小组交流、大会交流,并利用周六下午多次召开专题会、报告会,先后两次邀请嘉兴教育研究院书记朱建人来校作报告,今年暑期结合师德培训在全校开展了校园文化和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全校教师明确上述理念,内化成教师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从而指导新课改实验工作。
二、机制保障
做好课改工作,需要组建相应的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制订和改革原有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1、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的课改领导小组。领导全校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
2、制订了课改实验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各学科组也分别制订了学科课改实施方案。科学组还申报了市课改实验基地学校。
3、制订了学生的评价细则,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设计了学生发展性评价和家长联系卡。
4、制订了教师的考核与奖励细则,并在细则中注重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5、制订了学生评教办法。
6、制订了校本研训制度。
7、制订了教导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和奖励办法。
三、校本研训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的理念引导,有了新的理念,课改就有了源动力,但教师驾驭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能力是课改能否顺利开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的最基础最根本性的问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当务之急,那会使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来个脱胎换骨的改变。,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狠抓校本研训重视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培训。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54
一、实施情况
本期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当中,努力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了过去体育教材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方式,力求把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和健康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放在首位,并且尽最大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能吸引学生的方式表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他们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经验和成果
本期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改变了一些过去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篮球双手头上投篮的教学中,过去的教学注重技术动作,强调运用过程,反复练习徒手的基本动作,学生投篮难以掌握,没有积极性,因此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教学效果。通过教改,首先让学生以投出去为主,增加练习次数,教师用语言鼓励并做规范、准确的示范,当学生屡投不中时,他们就会去摸仿教师的动作,提出问题,这时再进行技术讲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1、班级人数多(70—80人);
2、运动场地少、小(上课班级多),运动器材少;
3、从“达标”情况看,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主要表现在:耐力、力量、吃苦耐劳精神、勇敢精神、集体主义等方面;
4、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业余锻炼。
四、改进建议
1、增加体育器材、场地;
2、规范“二课、三操、一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更充足的精神来面对繁重的文化课,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55
一、实施情况
本期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当中,努力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了过去体育教材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方式,力求把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和健康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放在首位,并且尽最大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能吸引学生的方式表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他们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经验和成果
本期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改变了一些过去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篮球双手头上投篮的教学中,过去的教学注重技术动作,强调运用过程,反复练习徒手的基本动作,学生投篮难以掌握,没有积极性,因此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教学效果。通过教改,首先让学生以投出去为主,增加练习次数,教师用语言鼓励并做规范、准确的示范,当学生屡投不中时,他们就会去摸仿教师的动作,提出问题,这时再进行技术讲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1、班级人数多(70—80人);
2、运动场地少、小(上课班级多),运动器材少;
3、从“达标”情况看,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主要表现在:耐力、力量、吃苦耐劳精神、勇敢精神、集体主义等方面;
4、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业余锻炼。
四、改进建议
1、增加体育器材、场地;
2、规范“二课、三操、一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更充足的精神来面对繁重的`文化课,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56
我校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开展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协作式课程实验,积极营造有利的课改氛围,整个实验的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校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中,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现将几年来的实验工作分下面几个方面总结:
一、领导重视,身先士卒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的实验,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的管理,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小组,由校长牵头担任组长,副校长、主任分别担任副组长,具体分工负责各科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组下设组员,分别由教学骨干组成,在全体教师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我校第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探索研究中,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课程改革的涵义。
一开始,对于何谓课程改革,一部分教师就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走进了误区,以为只是换换课本教材而已,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中摒弃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就是课程改革。学校的领导小组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学校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专门订阅了有关的书籍、资料,先后多次请来县教研室权威人士到我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培训和指导。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组织有关教师到县内外学习,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研究学习和讨论活动,使老师们认真的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了解人教版的学科教材的特点、编写意图,通过旧教材、新大纲与新教材、课程标准相对照,让老师们明确课程标准与新大纲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标中系统地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教师们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的真正涵义,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活动。
我们还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的观念中做到三个转变:即教学目标上实现从获取知识到发展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转变;教学地位上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教学方法上实现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的转变。参加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们教育观念转变了,在教学中有较完整的教学思路,如:现在我们学校大部分备课、上课、提问、辅导、课外活动,都注重考虑如何体现课改精神,教师们的深入研究,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实施课改的气氛。
三、抓好特色,参与课改
要想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靠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几年来我校以校本培训为主,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开展了三项校本培训活动。
1、实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每学期教研组根据周次及学科排出备课一览表,按表依次活动,并制定教研活动登记表从内容、参加人数到中心发言人,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由备课组长如实记录。学期结束,学校检查登记,整理归入学校继续教育综合档案。
2、开展讲、听、评课活动。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上一节研讨课,这已经成为我校常规,课改组的老师则必须上2节以上,在听了老师们的评课后,要写课后反思。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总校课堂教学比赛。强调参赛教师在课的设计中体现课改精神。我校先后多名教师进入了决赛,他们的课都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如李敏艳老师上的《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又如王秀环老师上的《百分数》,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激起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但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更懂得了学习的方法;印志娟老师上的英语课,大胆创新,课堂上通过电教手段,现场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能在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用英语。
3、提倡反思和研究。科学探索的源头在于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于教师能感悟教改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价值判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总是在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特案,只要学会反思,就一定能找到问题,并进行探究。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教学探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每一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都值得反思;每一个教学突发事件,也值得反思;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的独特性,更值得反思。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期望与现实之间总有问题可供反思;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在理论的选择与实践的整合之间也总有问题可供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和探究问题,就会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形成对研究方法的需求;就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情景和教学案例,选择改革思路和教学对策;就会自我评估改革成效,产生思考和写作的激情和冲动,就会在理的问题解决之后又感悟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在教学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反思和探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四、以研促教,深入课改
课程改革实验的本身就是科研过程。因此要求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后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并把课程改革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新课程的.理念思想指导课题研究。教师们针对课改实验中的难点问题成立了《在喜爱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研究》两个课题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并顺利通过市级教研部门验收,而且参与研究的教师发表的论文、阶段性总结、结题报告等都获得了市级奖励证书。
五、初见成效,积极推广
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却充分显示出课程改革的强大生命力,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较快,掌握了课改的教育教学理论规律,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课改工作的骨干。教师们所撰写的多篇论文,案例分别获得国家、省、秦皇岛市以及县局的奖励。
2、学生学习思维活跃,创新意识浓厚。在学校开展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喜爱创新型的课堂学习,学习成绩更上一台阶,而且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能力等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六、问题与反思,正视前进中的困难
几年来的课改工作,记录了我们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记录着我们的问题与反思。
1.观念更新仍需持续努力,重点是加强校长培训解决部分领导教育观念根本转变的问题:
2.配套资料尚不完备,学校应解决与新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及教学用具问题。
3.教师的专业能力仍需不断提高,在加强校本培训的同时,学校应解决好如何根据课改进程解决后续的培训问题。
4.学校应解决处理继承与发展,知识与兴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人文性与工具性,评价与考试等关系问题。
5.加强实验资料的档案建设,解决学校实验记录不够翔实的问题。6.加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开发研制指导力度,解决各校所开设的课程地方性与学校性不明显的问题。
几年来的课改工作,我们先后市、县区领导和教师的检查调研和参观学习,他们对我校的课改工作的许多方面都给予了肯定,这对我校的课改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在我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满怀信心,齐心努力,克服困难,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稳步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我们将不骄不躁,继续以科学的、系统的科研方法、勇于创新的精神,力求在今后的实验中深入研究,抓出实效,真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57
一、 某某学校校本课改基础及背景
1、 学校基本情况及发展前景:
某某学校是一所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为一体的现代化、寄宿制、全封闭民办学校,占地13.92亩,建筑面积10080平方米,在校师生2600余人,其中教职工163人,平均年龄38周岁。20xx年秋学校两委会结合自身实际再次制订了新三年发展目标,努力向现代化、精品化、高品位学校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科学的发展目标,该校两委会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课程改革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并成立由业务校长专人负责下的校本课改领导小组,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制订了具体切实可行的课改实施方案和管理措施,每学年拿出10万元作为新课改专项基金,用于教师学习、培训及对新课改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奖励。三年来,某某学校已形成自身的课改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方法和途径,为推动区域性校本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xx年9月XX县教体局在华博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县教育系统新课改观摩交流动员大会;20xx年3月市局郭劳动局长亲临该校检查指导课改工作。20xx——20xx该校先后与XX、XX、XX及本省多个市、县、乡级兄弟学校开展了校际间内部新课改经验交流活动,并达到预期效果。其中该校教师编写的课堂导学案得到诸多课改兄弟学校教师的认同及借鉴。
2、学校校本课改思路及自我定位:
20xx年6月办学之初,学校两委会本着办一所“小班额、精品化、高品位”袖珍式学校的理念,率先打破传统教学存在的陋习,大胆借鉴国内“九大”基础教育课改名校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出一套全新的“华博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核心模块为“预习(展示)+合作(展示)+反馈(展示)”,并采用“15+30”课堂时段界定,让学生从机械、呆板的灌输式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同时,依托“八面黑板”,突出“15+30”、“六学八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兵教兵”等课堂教学方式,强化双语教学,真正落实“培优补差”。特别是该校的小班制、分组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从而使华博学校在课堂改革上,切实实现了“乱而有序、争而有果、述而有据、知果求因、探因推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目标导学、学法引路、学情定法、科学点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良性循环状态。且做到:预习课——普遍撒网;展示课——重点拿鱼;反馈课——查漏补缺;导学课——细化目标;习题课——拓展延伸;兵教课——培优补差。教师做到:“勤于课下,认真预设;导于课上,适时点拨。”;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师生们坚信,勇于吃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二、校本课改“预习(展示)+合作(展示)+反馈(展示)”教学模式
1、“预习(展示)+合作(展示)+反馈(展示)”课堂教学流程:
(1)歌笑训战→(2)复导解标→(3)预展点练→(4)合练展点→(5)反馈纠展→(6)组班小结→(7)分层作业→(8)下达日清→(9)结课树模。
(2) 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针对“预习(展示)+合作(展示)+反馈(展示)”课堂流程灵活运用,时间安排依学情而定。对中低年级可采用“看一看、做一做、读一读、问一问、说一说、练一练、议一议、答一答”等方式,师多引导,生多体验。学会学习,培养习惯。
2、“预习(展示)+合作(展示)+反馈(展示)”教学模式的“三个核心设计”:
(1)在预习(展示)板块:教师精心做好导学引路设计,即导学路线图或导学方案的预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充分展示个人的魅力和坚毅的自信。
(2)在合作(展示)板块:教师一定做好对重、难点知识的情景设计,并以预习展示中暴露出来的难、疑、错、混点为蓝本,即巧妙地把重、难点知识科学地转化为富有可探究性的情景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释放交流的热情获得探究的体验。
(3)在反馈(展示)板块:教师努力做好检测题目分层设计,并依学情适度迁移、拓展,即面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出a、b、c三级达标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收获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3、“预习(展示)+合作(展示)+反馈(展示)”课堂模式板块解读:
(1)预习(展示):学生参与预习,教师导学引领,教师事先做好导学案或导学路线图设计,以引导学生进入高效自主式学习状态,通过导学案架起预习通道,教师要确保课堂预习时间的有效性。预习之后的'展示充分利用八面黑板,一方面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达到多层次问题暴露,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今天的暴露预示着明天不再出现类似错误。
(2)合作(展示):学生合作展示,教师参与激励。建立于独学基础上,通过对学和群学,即小组合作交流,一对一帮扶等,在小组长认真组织下把大家达成共识的学习成果或存在的问题展示在小组黑板上,让全体师生进行更正、纠错、解疑,面对新问题积极去解决、去探究。
(3)反馈(展示):学生探究达标,教师引领测评。即当堂训练、测试,形式可灵活多样,但题目要有梯度,精选涵盖本课主要知识点,要像考场上一样认真,做到科学量化评价,即时纠错。
在实际课堂操控过程中,“预习(展示)+合作(展示)+反馈(展示)”这三个基本板块,既可综合运用于一节课中,也可将某一板块单独运用于一节课中,原则上:视学情而定。
三、厘清新课改校本高效课堂中的六个关键性问题
1、“15+30”:目的是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45分钟的课堂界分为“15+30”。其中学生占有课堂有效时间务必大于或等于30分钟,而老师占有课堂有效时间务必小于或等于15分钟,尽量多地封住老师的嘴巴,少讲精点,做好引导、引领、搭桥工作。
2、“八面黑板”:各班教室的前后左右及教室门前走廊里都设上黑板,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课堂上自我展示、书写、演算、讨论、交流的平台和小天地,通过提高板面利用率,短平快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3、“六学八清”:为实现高效课堂的高效低耗,我们在借鉴名校的基础上独创了“六学”即:“独学(自学)、对学(结对)、群学(分组)、悟学(理解)、创学(创新)、乐学(兴趣)”;“八清”即:“人人清、题题清、组组清、班班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具体落实由学科教师和学科小组长负责。
4、“科学分组”:即我们常说的分组教学,每班学生按一定的分组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小组,且做到男女搭配,好中差搭配;通过组建小组行政机构,构建组名、组规、组训形成一个有力的团队。引入竞争机制。
5、“课堂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延时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到位,中肯科学,表述不能含糊名其辞。针对主观问题允许发散讨论,以理服人。
6、“早读目标”:所有课堂都须目标到位,可操作性强。早读课必须以读为主,杜绝借课上课。特别是数理学科必须坚持早读,实践证明读书比看书的效率高。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58
一、实施情况
本期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努力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了过去体育教材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方式,力求把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和健康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放在首位,并且尽最大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能吸引学生的方式表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他们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经验和成果
本期我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一些过去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篮球双手头上投篮的教学中,过去的教学注重技术动作,强调运用过程,反复练习徒手的基本动作,学生投篮难以掌握,没有积极性,因此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教学效果。通过教改,首先让学生以投出去为主,增加练习次数,教师用语言鼓励并做规范、准确的示范,当学生屡投不中时,他们就会去摸仿教师的动作,提出问题,这时再进行技术讲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1、班级人数多(70—80人);
2、运动场地少、小(上课班级多),运动器材少;
3、从“达标”情况看,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主要表现在:耐力、力量、吃苦耐劳精神、勇敢精神、集体主义等方面;
4、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业余锻炼。
四、改进建议
1、增加体育器材、场地;
2、规范“二课、三操、一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更充足的精神来面对繁重的文化课,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59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三、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逐步推广落实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我校在高年级从1998年秋季开始实行了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比例做了较大程度的调整。有三分之一的课程为"体育活动课"。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是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拚搏的精神。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课程改革的总结 篇60
这一学期以来,为了做好上梅中学数学科课程改革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课程:
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首要任务是做好课程改革的学习,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带领全组的数学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我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具体操作指导为依据,结合我校的数学教学实际,确定本校数学科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研究、制定课改的具体计划,实施方案。
二、由派到省里学习的课改人员、参加市里课程改革学习培训的教师,参加市、地培训的各骨干教师带回课改的指导理论、材料、方法获得课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理念,指导、示范课改工作。
三、通过集体备课,每个星期组织实施一次课改公开示范课检验实践课改研究成果,提出改进方案和形成成果总结,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得到和一手的课改评价认识。
四、通过请教师进修学校、局里的中教股等各方面的数学课改骨干教师来我检查数学课改情况以得到指导和改进,也可以由我校数学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到市一中、二中以及其他教学水平高的学校学习交流数学课改成果。
五、通过上网查阅,购买相关的视听材料,组织收看课改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查阅报纸,期刊图书材料,请各数学教师查找和收集相关课改材料并进行相互交流以学到最权威、及时、科学的课改成果。
总之通过各种尽可能的途径和方式、方法。竭尽全力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最得成果。